C77-03 四種意趣四種秘密 |
佛在《攝大乘論》中說到佛說法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若能理解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便能決擇了別經義,如實通達佛法。意趣是別有用意,或依某種意義而說法,不是只在文字表面上可以理解的;秘密是說得不明顯,難以理解,但這種說法,決定能令有情深入聖教,得大利益。 四種意趣是: 一、平等意趣:如佛曾說:「我昔曾於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勝觀是毘婆尸佛的義譯,並不是現在的釋迦牟尼,而佛卻說自己即是毘婆尸佛,這是約佛佛道同,諸佛法身平等無差別的意趣而說。 二、別時意趣:佛為攝受一類懶惰懈怠的眾生,以方便說:「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菩提已得決定」,又說:「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佛實際上的意思,是約另一時間說的。因為若持誦多寶如來的名號,就可種下成佛的善根;目前雖然還不能直登不退,但將來展轉一定有因緣修證菩提。發願往生極樂也是一樣,長時積集福德智慧資糧,將來定能往生極樂。如同將箭射向虛空,雖然還在空中,必定會往下掉,一樣發願為往生之因,念佛為不退之因,佛是依這種別時的意趣而說的。 三、別義意趣:如經(如《金剛經》)上說:「若已逢遇、承事、禮拜、供養多如殑伽河沙數的諸佛,於大乘法方能解義」,這裡說的解義,是指悟證勝義說的,不是平常的聞思理解。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這是稱機說法。有的補特伽羅慳貪不捨,佛為這類有情讚歎布施的利益功德,使令他去除慳貪。由於行布施,卻又執著布施為最究竟,所以佛又毀呰布施,說布施不過是下品的善根,只有布施並不是究竟。這種前後不同的說法,是佛陀觀機逗教的善巧方便。如於「布施」,於「尸羅(戒)及一分修」的世間禪定,也都是用這樣的善巧或讚歎或毀呰。 四種秘密是: 一、令入秘密。佛為了使令有情契入聖教來到佛法裡面修行,非方便說法不可。譬如如來未出世時,外道勸一切眾生計執有我。佛出世後,為破我執故,說有蘊處界三科法門。問:為何佛不一次總破我法二執?答:若是總破,恐一類有情生起怖畏,因此不總說斷除我法二執。問:佛為有情說一切法「有」,有甚麼密意?答:有,是指有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沒有遍計所執自性。現在總說有,就是「密意」說,這是第一時為聲聞說有教,說有五蘊等。然此法體,但有從緣所生之法,非有似有;似有若說為實有,就不合道理了。現在總相說有故,成為秘密之法,沒有完全說出哪些是有,哪些沒有。五蘊法非有似有;非有,是指非自然有;似有,是指從緣之有。又一切遍計所執法是非有而說有,但是為引彼一類聲聞之人,根據聲聞乘的根器,依世俗諦理開示,一切諸法都有自性,如五蘊的自相乃至遍知相等,令怖畏法空的聲聞行者無怖畏故,能入聖教悟如無我。這只是一時的方便,不是佛教的究竟勝義。 二、相秘密。這是在法相上沒有直接說得很明白,還有其他含義。如佛依三自性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破所執有相說之為無,雖說三無性是為破凡夫於三自性上執為有,並非一切都無。據實而言,依他起法、圓成實是有,遍計所執是無。現在一向說無性無生無滅,其義不明了故,因此稱為秘密。 三、對治秘密。佛為了要對治眾生的煩惱、及種種的過失,而說種種秘密的教義。如: 1. 對治輕慢佛的眾生,如有人見佛六年苦行便證菩提,成道很快,不知已經三大阿僧祇劫修來,以為佛道易成,佛便說無量百千劫前毗婆尸佛就是我,以對治輕慢佛的眾生。一切眾生各自修行作佛,為什麼佛這樣說?隱藏在這句話中的密意,即是約法身平等而說,是平等意趣。 2. 對治輕慢法的眾生,如有人轉讀解釋經典的麤淺義理,便輕賤佛法,認為自己能理解佛法,佛法不難。為對治這類人的錯誤思惟,佛於大乘法中說於無量恒河沙佛所修大乘行,方能信解。隱藏在這句話中的密意,就是信有二種,一種是凡夫之人依聞思慧信解佛法,二是約初地以上聖者菩薩方能證解佛法而說,以對治輕法的眾生,是有別義意趣。 3. 對治懈怠眾生,如有一類有情,雖已發心,卻覺得修行很難,心生懈怠。佛為對治這類有情,於大乘法中說:如有眾生願意生到安樂國去一切都可以往生;或說稱念無垢月光佛的名字,決定當得無上菩提;或是說,只要一念佛、一低首、一合掌皆共成佛道。說稱名發願,是當來成就的因,事實上必須信願行具足,實際修行才得,意實未得,話語中好像可得,懈怠之人聽了不會覺得很難,由此能慕道修行,因此這種說法稱為秘密,是別時意趣。 4. 對治於少善生喜足眾生,如有眾生修行少分,學得少法,便生滿足心。為對治這類眾生,因此於一種善根,如布施,有時讚歎布施功德不可度量、有時毀訾布施不是究竟;或讚歎多聞,說多聞能得樂、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有時毀訾多聞,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乃至諸行都一樣。佛這樣說意在令眾生不執一法法。據實而言,任何善根都不可毀訾,現在於經中或毀或讚,因此是秘密。這是補特伽羅意樂意趣。 5. 對治貪行障的眾生,如有一類眾生,貪愛此穢土五塵境界,不肯修行。為對治這類眾生,佛便宣說淨土之中七寶莊嚴,破除這類眾生於人間的欲塵障故,於大乘法中說諸佛國土極樂,而令趣向追求。事實上欲生淨土,必須修諸善業,與無貪俱,才可成就故。佛於經中稱讚佛土,令彼貪故,所以說是秘密。 6. 對治有高慢心的眾生,如有一類眾生,仗恃己身高貴,見佛住於穢土,身為太子,娶妻生子,成佛已後,身長丈六,身命短促,便於此佛身,而起慢心。佛便為這類眾生說:佛眼如四大海水,白毫宛轉環繞如五須彌山。佛本意要眾生了解淨土、穢土因緣不同,淨穢短長不同,所以佛方便示現如此,而經中只以諸佛增勝之事,破除這類眾生的慢心,因此這也是一種密意說。 7. 對治惡作的眾生,惡作是後悔所作。如有眾生輕慢佛法僧,後悔所修的善事,厭惡自己所作,一生布施,臨老後悔。佛便為這類人說佛法不可思議,毀罵尚自生天,何況殷重恭敬修布施等善法?譬如《法華經》中,四眾以杖木瓦石打常不輕菩薩,後遇常不輕菩薩教化,而得生天。這些打常不輕菩薩的人能夠生天主要是因為前前世曾受持八關齋戒,說毀謗得生天,是一種密意說。本意是如有眾生於佛法有行不饒益者,由境界力勝之時,而生善趣,表面上說不饒益為因,因此是秘密說。 8. 對治不定性的人,據實而言,定有五乘各自差別,而佛在大乘經典說只有一乘,沒有第二、第三乘,因此是秘密說。又聲聞中有成佛者,有不成佛者,為令不定種性能成佛者不入無餘涅槃故,令棄捨聲聞的下劣意樂,勸令棄捨聲聞的下劣意樂,又總說一切眾生皆能成佛,這種說法也是秘密說。 四、轉變秘密。文字與所詮義理不同,名為轉變;義旨難以理解,名為秘密。不能依文解義,因為在所說的字句中,顯示的是別種意義,話中雖在現在,意為別時,言中雖說東,意旨在西。譬如《攝大乘論》說:「覺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 「覺不堅為堅」。覺指覺察,是能緣心。所緣境有二種,一定中的所緣境、二散心的所緣境。定境中有堅、不堅,散境之中有堅不堅。約第一種定境解釋這句話:定心適悅柔和,名為不堅。堅者堅固,定心柔和之法,不名為堅。又能依此定心,起堅固慧。堅固慧專注一境,稱之為堅。堅固慧能知此不堅之法(定心柔和之法),名為堅。因此總說「覺不堅為堅」。堅者堅固也。約第二種散境解釋這句話:散心緣境,猛利躁動,令心剛強,名為「堅」。不能始終守住一境,馳流散動,非真實故,名為「不堅」。散心緣境,名覺,馳流散動,名「不堅」,令心剛強,名為「堅」,合說「覺不堅為堅」。一般世間人所知、共傳者,是散心之中的堅不堅法,不知有定心上的堅法,唯善解法者,才知有定心的堅不堅法。現在將眾所知散心之堅不堅法的名字詮釋彼定心上的堅不堅法。世間人聽佛這樣說,依文解義,以為佛是說散心之堅不堅法,而佛的本意是說定心中的堅不堅法。文字與所詮義理不同,義旨難以理解,因此名為轉變秘密。 「善住於顛倒」。不是說起虛妄錯謬的見解,而是說執著五蘊常樂我淨是四顛倒,要不為它所迷惑,而能善巧的安住於無常、無樂、無我、不淨,將顛倒倒過來,名為「善住於顛倒」。這樣說的意趣在令修行者,觀心覺察,善巧安住於無常、無樂、無我、不淨中。文字與所詮義理不同,義旨難以理解,因此名為轉變秘密。 「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菩薩摩訶薩與精進相應,三大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非常艱難辛苦,稱為極煩惱所惱。為了成就無上菩提,必須精勤到極點。所以說「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若依一般的解釋,起煩惱,怎麼會成佛呢?必須以另一種解說,才能符合正理,文字與所詮義理不同,義旨難以理解,因此名為轉變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