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3-02真四句與相四句

一、真四句思惟真如與觀真如

1.定義:思惟真如 :有相位A。

       觀真如  :無相位B。

2.四句分別:

第一句 是A非B「有思惟真如,非觀真如」:

1.思惟真如:(1)分別所攝如理作意思惟真如,但見真如相不見實真如。

          (2)後得智作意思惟安立真如。

2.非觀真如:不是以根本智離相直觀真如理。

第二句 是B非A「有觀真如,非思惟真如」:

  1.有觀真如:根本智通達真如時,由勝義故,思惟其相(有見無相)。

  2.非思惟真如:不是取相思惟真如。

第三句 亦A亦B「有思惟相、亦觀其相」:

  1.有思惟相:後得智緣似真如相,相續思惟非安立真如,有相故名思惟相。

  2.亦觀其相:後得智觀真如相故,名觀其相。

第四句  非A非B:不思惟真如亦不觀真如:

  1.不思惟真如:指凡智及後得智不思惟真如相,依其餘各種作意思惟真如以外其他法相。

  2.不觀真如:指後得智不直觀真如理,觀真如以外其他法相。

二、相四句: 思惟相與觀相

1.定義:思惟相:此處第一句:根本智離相思惟勝義真如。……………………A1

 此處第三句:凡智、後得智思惟真如以外其他諸相。 ………A2           

  觀其相:此處第二句:凡智、後得智觀真如相………………………  B1

     此處第三句:凡智、後得智觀真如外其他諸相……………   B2

         此處第四句:非A2、非B2

    A1B1適用於第一句及第二句。

    A2B2適用於第三句及第四句。

 

第一句是A1B1:行者由根本正智直取真如體,直觀真如勝義空相故,名「思惟相」;不取相觀真如相,說名不「觀其相」。

 

第二句是B1A1:有觀其相、不思惟相:指凡夫如理作意思惟真如相及聖人後得智思惟真如相故,名「觀其相」;不是正智緣真如,不是思惟勝義相故,名不「思惟相」。

 

第三句是亦A2B2:有思惟相、亦觀其相:凡智及後得智不思惟真如,思惟真如以外其他諸相,名有「思惟相」;凡智及後得智不觀真如,觀真如以外其他諸相,名亦「觀其相」。

 

第四句是非A2B2:非思惟相、亦非觀其相:是指於通達真如後,依後得智相續思惟非安立真如,不是()凡智及後得智思惟真如以外其他法相(A2),稱為非思惟相;也不是()凡智及後得智觀真如以外其他法相(B2)故,稱為非觀其相。

 

相四句:

真四句

第一句「有思惟相,不觀其相」,謂前第二句。

1.有思惟相:「思惟」,是指離相思惟勝義真如理,當根本智通達真如時,由勝義故思惟其相(有見無相),直取真如理,名有「思惟相」。

2.不觀其相:「觀」,是指取相觀真如,當根本智通達真如時,不取相觀真如,不是觀真如相,名不「觀其相」。

第二句是「有觀真如,非思惟真如」:根本智通達真如時,由勝義故思惟其相(有見無相),名有「觀真如」;不是分別取相思惟真如,名「非思惟真如」。

第二句「有觀其相,不思惟相」,謂前初句。

1.     有觀其相:凡智分別所攝如理作意思惟真如,及聖人後得智緣安立真如,帶相緣如,此時取相觀真如故,名有「觀其相」。

2.     不思惟相:不是離相思惟勝義真如理故,名不「思惟相」。

第一句是「有思惟真如,非觀真如」:

1分別所攝如理作意思惟真如,但見「真如相」不見實真如。

2.後得智緣名言作意思惟安立真如,帶相緣如。

 

第三句「有思惟相,亦觀其相」,謂前第四句。

1.     有思惟相:凡智或後得智思惟真如以外其他法相,名有「思惟相」。

2.     亦觀其相:凡智或後得智觀真如以外其他法相,名亦「觀其相」。

此處所說「相」,不是指真如相,而是指真如以外各種有相的境界。 這句是說明思惟真如以外諸相及觀真如以外諸相。

第四句是「不思惟真如,亦不觀真如」,依其餘各種作意思惟真如以外其他法相。

第四句「有非思惟相,亦非觀其相」,謂前第三句。

1.「有非思惟相」:不是凡智、後得智思惟真如以外其他法相,因此稱為非「思惟相」。

2. 亦「非觀其相」:不是由凡智、後得智觀真如以外其他法相故,稱為非「觀其相」。

第三句「有思惟真如,亦觀真如」後得智緣似真如相,相續思惟非安立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