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1-06六種現觀二十二種分別,句差別思擇 |
||||||
(原講義C071-P1-P8) C071-P2198-P2204 六種現觀:思現觀、信現觀、戒現觀、現觀智諦現觀、現觀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
現觀差別: 一、 加行故:欲貪無明對治是加行 (加行位)。 二、 現觀故:現見安立、非安立諦 (見道位)。 三、 相續故:已離欲:餘果相續身已離欲 (修道位)。 未離欲:加行及初果相續身未離欲。 三、 依故:依欲界身。…………………釋加行 四、 地故:欲界有尋有伺地。…………釋加行 五、 品故:欲界九品修惑未斷。………釋加行 六、 未修定故:未修定。………………釋加行 七、 已修未得故:未得定。……………釋加行 八、 已修已得故:得未到地定。………釋加行 九、 所依清淨障故:報障(屬見道障)。……………釋現觀相續………所對治 十一、作意清淨障故:煩惱障、業障(屬修道障)。…釋現觀相續………所對治 十二、彼對治故:見修對治。……………………..…釋現觀相續………能對治
|
||||||
22種分別 |
思現觀 A |
信現觀 B |
戒現觀 C |
現觀智諦 現觀 D |
現觀邊智 諦現觀 E |
究竟現觀 F |
一、行相 |
能決了諸行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住異生位已能證得如是決定。 |
或是異生或非異生,或於現法及後法中,終不妄稱餘是大師、餘法善說、餘僧正行。 |
終不復故心斷傍生生命、不與而取、習欲邪行、知而妄語、飲米酒等諸放逸處。 |
終不復依諸妄見而有所作、於自所證有所疑惑、於諸生處有所貪染、現行世相計為清淨、誹謗聲聞獨覺大乘作惡趣業、造五無間罪、生第八有。 |
終不為他所詰問而生怖畏。 |
終不犯於五處(故殺生、不與取、行非梵行習淫欲法、知而妄語、儲蓄受用諸妙資具)。 |
二、自性 |
1.上品思所成慧。 2.或此俱行菩提分法。 |
1.緣三寶境 2.上品世間出事間清淨信 3.或此俱行菩提分法。 |
1.聖所愛身語業。 2.或此俱行菩提分法。 |
1.緣非安立諦境慧 2.或此俱行菩提分法。 |
1.緣安立諦境慧。 2.或此俱行菩提分法。 |
1.盡、無生智 2.或此俱行菩提分法。 |
三、繫不繫 |
唯欲界繫 |
1.異生所攝一分通三界繫 2.非異生一分不繫。 |
不繫 |
不繫 |
通繫不繫 |
不繫 |
四、依處 |
非依可得 (非定地起) |
1.一切依可得(未至定、中間定、四禪、三空定等九依) 2.依五依(未至定乃至四禪)。 |
1.一切依可得 2.依五依。 |
1.一切依可得 2.依五依。 |
1.一切依可得 2.依五依。 |
1.一切依可得 2.非定依五。 |
五、緣諦 |
世俗諦 |
1.異生一分緣世俗諦。 2.聖者一分緣勝義諦。 |
身語業為自性故無所緣 |
緣非安立勝義諦 |
緣安立勝義諦 |
一分緣安立勝義諦 一分緣非安立勝義諦 |
六、有無相 |
有相 |
有相 |
有相 |
無相 |
有相 |
亦有相亦無相 |
七、有無分別 |
有分別 |
有分別 |
有分別 |
無分別 |
有分別 |
亦有分別亦無分別 |
八、受俱行 |
喜 |
喜樂捨 |
喜樂捨 |
喜樂捨 |
喜樂捨 |
喜樂捨 |
九、四對治 |
壞對治 (厭壞所緣) |
壞對治 |
非對治 (非慧性故) |
斷、持、遠分對治(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 |
遠分對治、 持對治 |
非對治 (漏已盡故) |
十、二對治 |
諸纏制伏對治 |
諸纏制伏對治 |
非對治 |
俱對治 |
諸纏制伏對治 |
非對治 |
十一、斷對治 |
隨順斷對治 |
隨順斷對治 |
斷對治助伴 |
斷對治 |
斷對治助伴 |
斷對治助伴 |
十二、得徧知果 |
不得 |
不得 |
不得 |
得九徧知果 |
不得 |
不得 |
十三、斷惑時分 |
|
|
|
煩惱斷時、對治生時、平等平等 |
|
|
十四、沙門果 |
得沙門果前行 |
得沙門果前行 |
得一沙門果助伴 |
得一切四果 |
得一沙門果助伴 |
得圓滿沙門果 |
十五、轉根 |
能轉根 |
能轉根 |
不能轉根 |
能轉根 |
能轉根 |
能轉根 |
十六、引發功德 |
能 |
能 |
不能 |
能 |
能 |
能 |
十七、辨作業 |
1.以能生正行所攝清淨品善法 2.無罪歡喜 3.轉一切所疑4.趣入修功德5.能引餘現觀 6.往一切善趣為業 |
於三寶中能生不動勝解、正行清淨、往善趣為業 |
解脫惡趣眾苦 |
能得一切沙門果、引發一切功德清淨、能引所餘現觀、於善趣助感光淨果及異熟 |
能於一切安立諦中問答善巧、速疾通慧、引發此後現觀為業。 |
能引第一現法樂住、解脫一切生死大苦、任持最後身為業 |
十八、辨種數 |
無量種 |
無量種 |
無量種 |
無量種 |
無量種 |
無量種 |
十九、辨自性非自性 |
世俗說故,言是彼自性,第一義故言非彼自性 |
世俗說故,言是彼自性,第一義故言非彼自性 |
世俗說故,言是彼自性,第一義故言非彼自性 |
世俗說故,言是彼自性,第一義故言非彼自性 |
世俗說故,言是彼自性,第一義故言非彼自性 |
世俗說故,言是彼自性,第一義故言非彼自性 |
二十、辨因果 |
1.因:佛出世、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相續成熟、如理作意。 2.果:以所作業為果。 |
|||||
|
2.亦以餘現觀為因 |
2.亦以餘現觀為因 |
2.亦以思現觀為因.亦以順決擇分善根為因,亦以自種性為因。 |
2.亦以現觀智諦現觀為因 |
2.亦以現觀智諦現觀為因 |
|
二一、七作意 |
非作意攝 |
攝樂作意 |
非作意攝 |
遠離、攝樂、加行究竟作意攝 |
攝樂、觀察作意攝 |
加行究竟果作意攝 |
二二、諸句分別 |
A是B耶? B亦A耶? 1.是A非B:除緣寶決定思諸餘緣決定思。 2.是B非A:緣寶聞修所成信。 3.是A亦是B:緣寶決定思。 4.非A非B:除上爾所相。 (1)A對CDEF:皆不相攝。 (2)B對C:色心異故亦不相攝。 B對D:相應:是B亦是D。 不相應:是B非D。 B對EF:相應:是B亦是E、是B亦是F。 不相應:是B非E、是B非F。 (3)C對EF亦不相攝。 (4)D對EF亦不相攝。 (5)E、F亦不相攝。 |
|||||
句差別思擇 一、 一行:問論法、以一法與餘法一一互相問,除此法更以第二法與餘法互相問,餘一一問一切法亦如是。 二、 順前句:以狹問寬,兩法互問,依前法以答所問。 問:諸貪皆愛耶?諸愛亦貪耶? 答:諸貪皆愛,有愛非貪,謂善法愛。
三、 順後句:以寬問狹,依後法以答。 問:若無常是苦耶?設苦是無常耶? 答:諸苦皆無常,有無常非苦謂道諦。
四、 四句:法體互友寬狹於所問作四句答。 A. 欲界繫受:繫屬於欲界的受 (苦、樂、憂、喜、捨) B. 色界繫受:繫屬於色界的受 (喜、樂、捨) 問:若成就A亦成就B耶?設成就B亦成就A耶? 答:第一句:成就A非B:生欲界未得色界定。 第二句:成就B非A:生色界。 第三句:成就A亦B:生欲界得色界定。 第四句:非A 非 B:生無色界、生三界中所作已辦 (阿羅漢)、 住出世道 (無分別智相應)、 滅盡定
五、 無事句:若所問不如理?答言不爾,名無事句,亦名遮止句。 A. 色 B. 非色 外道問:命是色 (A) 耶?命非色 (B) 耶? 答:命是色 (A),計命是身者。 命是非色 (B),計命非身者。 命是亦色 (A) 亦非色(B),計命亦身亦非身者。 命非色非非色 (我非色非非色) – 無事句
六、 寬狹義同、名『述可句』,亦名『如是句』。 問:煖所緣境即頂所緣耶?頂所緣境即煖所緣耶? 答: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