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7-07《十地經論》九種歡喜

  已說住義,次說釋名。云何說?多歡喜故示名歡喜。以何歡喜?此地中菩薩歡喜。復以何念,初說十句、後說二十句?

前已說初歡喜地菩薩安住的義理,接著解釋為何名歡喜的道理。內心多歡喜的緣故,故名為歡喜。為什麼歡喜菩薩修了一大阿僧祇劫好不容易成功證入初地,故此地中的菩薩甚為歡喜。初以十句說明、後以二十句說明初地菩薩歡喜心中想的是什麼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中,成就多歡喜、多信敬、多愛念、多慶悅、多調柔、多踊躍、多堪受、多不壞他意、多不惱眾生、多不瞋恨。

《十地經》說:諸佛之子!是菩薩住於菩薩歡喜地中,成就多歡喜、多信敬、多愛念、多慶悅、多調柔、多踊躍、多堪受、多不壞他意、多不惱眾生、多不瞋恨。經中以十句說明。

 

  論曰:歡喜者名為心喜,體喜根喜。是歡喜有九種:

一者敬歡喜,於三寶中恭敬故,如經「多信敬」故。

二者愛歡喜,樂觀真如法,如經「多愛念」故。

三者慶歡喜,自覺所證較量勝,如經「多慶悅」故。

四者調柔歡喜,自身心遍益成就,如經「多調柔」故。

五者踊躍歡喜,自身心遍益增上滿足,如經「多踊躍」故。

六者堪受歡喜,自見至菩提近,如經「多堪受」故。

七者不壞歡喜,自心調伏,論義解說時心不擾動,如經「多不壞他意」故。

八者不惱歡喜,教化他、攝取眾生時慈悲調柔,如經「多不惱眾生」故。

九者不瞋歡喜,見諸眾生不如說修行、威儀不正時,忍不瞋故,如經「多不瞋恨」故。已說多歡喜。

《十地經論》說:歡喜者名為心喜色受想行識的蘊體喜、諸善根與六根也都是很歡喜整個身心都很歡喜。經中所說多歡喜是總說,餘九種是別說,這樣的歡喜別說有九種

一者,於三寶中恭敬故,如經「多信敬」故。初歡喜地菩薩對佛法僧三寶非常的恭敬,此歡喜心是從恭敬三寶中來的,即是經中所說的多信敬故。真的有修有證者對佛法僧三寶是非常恭敬的,當然對凡夫僧也都是有恭敬心的。此處說明初歡喜地菩薩第一種歡喜的相貌是由恭敬三寶所引發。

二者愛歡喜,樂觀真如法,如經「多愛念」故。菩薩好樂觀察我空法空的真如實相,即是經中所說的「多愛念喜觀察有為法的空性愛歡喜說明初歡喜地菩薩第二種歡喜的相貌是由好樂觀察真如空性所引發。

三者慶歡喜,自覺所證較量勝,如經「多慶悅」故。初歡喜地菩薩已覺悟我法二空真如,自己了知此時功德殊勝遠遠的超過地前勝解行地凡夫菩薩及二乘聖者,所以非常的慶悅,非常的歡喜即是經中所說的「多慶悅」。說明初歡喜地菩薩第三種歡喜的相貌是由校量功德殊勝所引發。

四者調柔歡喜,自身心遍益成就,如經「多調柔」故。初地菩薩身心已遠離煩惱分別,普遍的成就身心安樂,成就調柔的功德,不再剛強,即是經中所說的多調柔」。凡夫因為煩惱麤重,故身心都很剛強。說明初歡喜地菩薩第四種歡喜的相貌是因身心調柔所引發。

五者踊躍歡喜,自身心遍益增上滿足,如經「多踊躍」故初地菩薩因身心調柔,全身遍佈增上喜樂覺受,欣喜滿足,沒有一點痛苦,歡欣鼓舞雀躍,即是經中所說的「多踊躍」。說明初歡喜地菩薩第五種歡喜的相貌是因身心愉悅滿足所引發。

六者堪受歡喜,自見至菩提近,如經「多堪受」故。初歡喜地菩薩親證無分別智,斷除分別起煩惱種子,自知修行已鄰近菩提,決定可以成佛,即是經中所說的「多堪受故」。不像凡夫時身心麤重,無有堪能,知道自己可以堪受甚深正法,接近菩提,說明初歡喜地菩薩第六種歡喜的相貌是因身心愉悅滿足所引發。

七者不壞歡喜,自心調伏,論義解說時心不擾動,如經「多不壞他意」故。初地菩薩自心已調伏寂靜,在討論或解說佛法義理時,心情不會有擾亂動盪,若遇他人問難,也不會有所動搖,內心一樣非常平靜,即是經中所說「多不壞他意。說明初歡喜地菩薩第七種歡喜的相貌是因心無擾動所引發。

八者不惱歡喜,教化他、攝取眾生時慈悲調柔,如經「多不惱眾生」故。初地菩薩教化攝取眾生時心地慈悲調柔,希望眾生離苦得樂,誠心善待眾生,不會惱害眾生,即是經中所說的「多不惱眾生故。說明初歡喜地菩薩第八種歡喜的相貌是因不惱害眾生的心所引發

九者不瞋歡喜,見諸眾生不如說修行、威儀不正時,忍不瞋故,如經「多不瞋恨」故。初地菩薩縱使見到諸眾生不能如所教導的依教奉行、威儀不端正時,也能忍而不起瞋心,即是經中所說的「多不瞋恨故」。說明初歡喜地菩薩第九種歡喜的相貌是因不生瞋心所引發

以上已說初地菩薩成就的多歡喜多歡喜是總說,餘九種是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