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7-06《十地經論》證法性發心的八種殊勝利益

  經曰: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住在菩薩正處,入三世真如法中、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十地經》說菩薩生出這樣勝義的菩提心證法性發心,即時已超過凡夫的境界,進入聖者菩薩的狀態,可以名為生在佛家,具有佛的種性是非常的尊貴沒有人可以譏嫌的,因為能超過一切世間道進入出世間道,安住於菩薩法中安住在菩薩正處,而進入三世真如法中,應知此如來種性中畢竟決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於這樣的法中,是名住於菩薩歡喜地,成就不動法故,是不會動搖的

 

以下是引《十地經論》的文字.

  論曰:過凡夫地者,以過凡夫地故,示現得出世間聖道。此過有八種:

一者入位過,初成出世間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如經入菩薩位故。

二者家過,家生相似法故,如經生在佛家故。

三者種姓過,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如經種姓尊貴,無可譏嫌故。

四者道過,世間出世間道不攝攝故,異道生相似法故,如經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故。

五者法體過,以大悲為體,於作他事即是己事,自身體相似法故,如經住菩薩法中故。

六者處過,不捨世間方便,不染善巧住故,住處相似法故,如經「住在菩薩正處」故。

七者業過,順空聖智生命相似法故,如經入三世真如法中故。

八者畢定過,佛種不斷,究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如經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世親菩薩於《十地經論》解釋此段經文說:已超過異生凡夫的初地菩薩,由於超過凡夫位,能示現得到出世間的聖道。超過凡位的境界又有八種超過的特性

一者入位過由於最初成就出世間心,經過長久精勤的修習,由資糧位逐步經由暖、頂、忍、世第一等加行位,進而達到見道(菩薩)位,證得無分別智,如同剛開始住胎一樣,因此初地菩薩由凡夫資糧地所證入的位階差別,是第一種與凡位不同的特性如經所說:證入菩薩位

二者、家過:由於菩薩此時已生到聖人之家,超過了凡夫的家,因此是第二種與凡位不同的特性。由家能生相似法故,而作這樣的分別。如經所說:「生在佛家故,家,可說是煩惱,也可以說是聖種,聖位菩薩是生在如來家

三者、種性過:初地菩薩成佛的種性也超過凡夫時,菩薩是佛子,子與父相似,菩薩相似於佛能修大乘法,令真實的大乘行產生。如經所說:「種性尊貴,無可譏嫌故,由此說名為佛的真子,必定要成佛。

四者、道過即世間道所不攝、出世間道所攝,初地菩薩不同於前面凡夫位時是世間道,現在成為聖者是出世間道。如經說:「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故。

五者、法體過:證入初地的菩薩法體也超過凡夫的境界,以大悲為體,於作他有情事如同作為自己的事,好像是自己的身體,眾生有苦像自身上有苦一樣,有這種大悲心,是凡位所沒有的,名法體過。如經所說:「住菩薩法中故。

六者、處過:菩薩的處所也超過凡夫時的境界,因為不棄捨世間方便,不住著涅槃,又能於度眾時依不染污善巧而住故,能在塵不染塵,是名住處相似法故,能以涅槃之用來利益眾生,如經所說:「住在菩薩正處」故。初地菩薩不同凡夫住於染汙二乘住空,菩薩不住空有,名菩薩的正處。

七者、業過:不同於凡夫造業是隨順煩惱起惑造業而感得生死苦果,菩薩的起心動念都是隨順空性的智慧,能生慧命相似法故,聖者是以慧為命,菩薩唯是隨順空真如法第一義諦。如經所說:「入三世真如法中故。

八者、畢定過菩薩能成佛的種性絕對不會斷絕,能相續成熟、究竟圓滿無上的涅槃道,因為所行的菩薩道成就相似法故如經所說:「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這是指究竟而言,菩薩也超過凡夫乃至二乘,是名畢定過。

 

  如是示現凡夫生、菩薩生入胎不相似,有煩惱、無煩惱故。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種姓不相似、道不相似、體不相似、處不相似、生業不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說住此地中是名為住,如經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如是示現凡夫生與菩薩生入胎的不相似,即有煩惱、無煩惱之別的入位過」(菩薩入住出胎皆能正知,凡夫是入住出胎皆無正知)。乃至如上次第所說的菩薩與凡夫不相似者,包括:

不相似家過,生在佛家與生於凡夫家不相似。

種姓不相似種性過,凡夫雖有成佛的種性卻不一定能發心行菩薩道,菩薩種性決定是尊貴的無可譏嫌,因為發心菩薩決定是行菩薩道的。

道不相似道過,菩薩是出世間道,不同凡夫時都是在世間道上轉。如一般在家人,想要出家很難,所有活動範圍都在世間,菩薩成就初地後是出世間道,即使在世間行菩薩道,與在家人也是不同的路道不相似

體不相似法體過,法體超過凡夫的境界,以大悲為體,於作他有情事當作己事,好像自己的身體相似法故,聖者菩薩,無我無我所,以眾生為自己,眾生的痛苦即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勝利如同自己的喜悅。

處不相似處過,凡夫是處在生死的境界,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空有,處所的境界不相似

業不相似業過,菩薩不會再造惑業苦的生死有漏業,是業不相似

成就不相似畢定過,若以世間學問來說,凡夫成就最多是拿到博士,或善於理財而成為首富,這都是世間的名利富貴。但聖者菩薩的成就是決定成佛的,畢定超過任何一位凡夫的境界。玅境長老常說,只要能夠得到小小的未到地定都超過世間的博士學位,當然成佛更不容易,畢定超過凡夫的境界。

初地菩薩安住在這些境界當中,名住如經所說「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故,以不動法故」。

其實這裡約《十地經論》來說還不名勝利,《十地經論》中,要略討論到四相發心,只依四句話來解釋菩薩怎樣稱為安住在歡喜地?以解釋」義,其中第四相是指種種的分別心產生時的相貌,可細說有八種超過凡夫的境界入位過為最初的第一種,畢定過為最後的第八種,但披尋記的作者當作勝利」的第一個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