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7-03《十地經論》依何身生如是心

  自此以後正說初地。此說分中說何等事?分別有三:一、住;二、釋名;三、安住。住中有四種:依何身?為何義?以何因?有何相?彼心生時即住初地,是名為住,於中諸佛子善集善根故。如是等四十句說此住事。

此後詳細說明初地菩薩的體相。前面十地經的經文是序分菩薩請佛說明十地菩薩的相貌,此處開始是正宗分。正宗分中說何等事?分別說有三一、說明初地菩薩安住的境界。二、解釋初地菩薩的名義,三、說明何謂安住

先說明初地菩薩安住的境界,由四種角度說明住

1. 依何身,依止什麼樣的身心狀態來成就證法性發心;

2. 為何義,菩薩是依何境界發心;

3. 以何因,菩薩以什麼原因發無上菩提心

4. 有何相,證法性發心有什麼殊勝利益的相貌

(以上四種即為《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卷47論文中「四相發心」這一科內容。)

初地菩薩一念證法性與發心和合生出來時,即住在初地,是名為住。在初地中諸佛子能夠善巧的積聚種種善根等。下文以四十句說明菩薩安住事

 

  初說依何身生如是心。經曰:諸佛子!若有眾生厚集善根故、善集諸善行故、善集諸三昧行故、善供養諸佛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故、善清淨心故、入深廣心故、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現大慈悲故,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初說依止什麼樣的身心狀態來成就證法性發心?《十地經》列出十句:一、厚集善根故,二、善集諸善行故,三、善集諸三昧行故,四、善供養諸佛故,五、善集清白法故,六、善知識善護故,七、善清淨心故,八、入深廣心故,九、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十、現大慈悲故,如是眾生依此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曰:如是十句說依何身。此集有九種:

一者行集,善作眷屬持戒,如經善集諸善行故。

二者定集,善作眷屬三昧,如經善集諸三昧行故。三昧行者,觀行增上故。

三者親近集,善習聞慧智,如經善供養諸佛故。

四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如經善集清白法故。

五者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如經善知識善護故。

六者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如經善清淨心故。

七者廣集,深心作利益一切眾生,如經入深廣心故。

八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如經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

九者現集,多行慈悲,如經現大慈悲故。於中慈念依苦苦壞,苦悲依行苦。

論說:如是經中以十句話說明菩薩依止怎樣的身心狀態而成就證法性發心。十句中第一句的「厚集善根」是總說,其餘九句皆是別說,下文解釋九種菩薩所厚集的善根

一、行集,善作眷屬持戒,如經所說的第二句「善集諸善行故」。菩薩善能積聚戒行,身語意三業都是與善法相應,名善作眷屬持戒;持戒為智慧的助道行,故名眷屬。菩薩能持戒清淨名行集,集聚戒行的善根才能成就證法性發心

二、定集,善作眷屬三昧,如經所說的第三句「善集諸三昧行故」。定能發慧,集聚三三昧也是菩薩證法性發心的善作眷屬,「三昧行者,觀行增上故」三昧名止,行是觀,止觀二門是相互資助的,止以觀助成,觀能增上定,觀行增長定慧能使增勝;因此菩薩欲成就證法性發心,也應修學增上心學名定集,集聚定的善根,勤於靜坐修止觀

三、親近集,善習聞慧智,如經所說的第四句「善供養諸佛故」。菩薩親近諸佛菩薩,歡喜深入經藏,修習聞慧,這是聞慧供養諸佛,故是善供養。菩薩欲成就證法性發心,應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名親近集,善勤修習聞慧也是應積集的善根。

四、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如經所說的第五句「善集清白法故」。聚集,是聚合善巧思惟、考量六波羅蜜等種種善法,此是集聚思慧的資糧菩薩內心依止智慧思惟決擇,才能清淨內心,成就善法。菩薩欲成就證法性發心,也需積集思慧的善根資糧,勤於思考。

五、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如經所說的第六句「善知識善護故」。行者應常常發願能親近善知識,積聚資糧,祈求能得遇真修實證,已證法性發心的菩薩來指導教授自己,有善知識的善護引導,較不致走錯路,容易成就實證諸法實相。在經典上有說,弟子的條件具足時,善知識即會出現,現在不能值遇善知識,是因行者的程度、因緣、資糧不夠,因此菩薩欲成就證法性發心,應精進不懈,祈願能得善教授,是名護集。即積集善護資糧。

六、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如經所說第七句「善清淨心故。菩薩集聚持戒、修定、聞思二慧資糧,又得遇實證善知識教導後,應實際修行大乘止觀,自淨其意,成就出世間的無分別智,是名淨心集

七、廣集,深心作利益一切眾生,如經所說的第八句「入深廣心故。菩薩欲成就證法性發心,應廣大的集聚善根,殷重懇切發深廣心,想要利益一切眾生,是名廣集

八、信心集,求一切智智,如經所說的第九句「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菩薩欲成就證法性發心,應集聚對大乘佛法的信心,好樂追求佛的一切智智,名信心集

九、現集,多行慈悲,如經所說的第十句「現大慈悲故」。菩薩修四無量心,常行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其中慈念依苦苦壞苦生起;悲心依行苦生起。菩薩對眾生產生大悲心,希望有情能超越眾苦的生死輪迴,因此常常現出大慈大悲,名為現集。

 

  是中初二種集,顯增上戒學、增上定學,行集善作眷屬持戒故,定集善作眷屬三昧故。次有四集,顯增上慧學,親近集善習聞慧智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故,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故,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故。後三集,顯勝聲聞辟支佛等故,廣集深心作利益一切眾生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故,現集多行慈悲故。此十句中厚集善根是總,餘九種是別。集者是同相,別者是異相,成者略說故,壞者廣說故。

這其中初二種行集、定集,顯示增上戒學、增上心學,行集是善作眷屬持戒故,定集是善作眷屬三昧故,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善根皆是智慧的助道行,故名善作眷屬。

其次四種集皆是顯示增上慧學:親近集是善習聞慧智故,聚集思慧是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故,護集是修行實證善得教授故,淨心集是得出世間正智故;親近集是修習聞慧;聚集是成就思慧;護集是值遇有實證的善知識教授;淨心集是成就修慧,得到出世間的無分別智。這四種是屬於增上慧學,菩薩須集聚增上慧學的善根。

後三種集聚顯示菩薩善根超越聲聞、辟支佛二乘聖者。廣集是深心作利益一切眾生故,依發心來說,菩薩超越二乘;信心集是求一切智智故,以修行目標來說,菩薩好樂大乘佛法追求佛智,二乘只求無餘涅槃而已;現集是多行慈悲故,依慈悲所緣範圍來說,二乘行者雖也修四無量心,然而菩薩盡未來際慈悲眾生,因此說超越聲聞辟支佛。

此十句中厚集善根是總說餘九種是別說;集聚善根是同相,菩薩與二乘行者利益眾生的差別相則是異相。成者略說故,是指若將九種別相共同攬成一總相來說,是屬於略標顯;壞者廣說故,是指若將一總相,拆分作九別相來各別說明,則是詳說;成則諸緣辦果,壞則各住自法。證法性發心的原因在厚集善根等對於戒定慧度眾生慈悲喜捨等,初地菩薩都已積聚這些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