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7-01菩薩十三住與十地配對表

 

本論有時將菩薩修行的境界用」來分品類,有時用「地」;「」與「」可以相通,但也有各別的含義。住是強調安住義是強調攝持功德義。

」,在〈本地分三摩呬多地〉11說,如果在修三三昧時,這一念心能安住於所緣境上攝持不流散,名住。如修九心住時必須不能離開所緣境,才能成就三昧;而菩薩也必須於所緣的無上菩提,心不流散,才能安住在菩薩的境界,成就菩薩功德

本地分菩薩地47解釋」與「地」的差別:「」是能為受用居處義故,名住,菩薩安住受用在此境界所得的功德內涵,名住。「是能攝持菩薩成就的功德,名地,如大地堪能載物含攝各式各樣的種子,可以長養出各式各樣的花果樹木,使有情受用,因此說地有生長義。

在《成唯識論》卷9又說十地會以來說明,是因於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十地,即十種境界,在這些境界中能令行者的功德不斷增長,是行者殊勝的依止處,故名地

下表將本論中十三住、七地與《華嚴經》的〈十地品〉位次作配對

 

華嚴經

〈十地品〉

瑜論 卷4748

十三住

瑜論 卷37

七地

備註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1   種性住

種性地

 

2   勝解行住

勝解行地

 

初地

極喜地

3 極歡喜住

淨勝意樂地

 

二地

無垢地

4 增上戒住

行正行地

(二地至七地)

 

三地

發光地

5 增上心住

 

四地

燄慧地

6 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五地

極難勝地

7 諸諦相應增上慧住

 

六地

現前地

8 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

 

七地

遠行地

9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八地

不動地

10 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決定地

 

九地

善慧地

11 無礙解住

決定行地

 

十地

法雲地

12 最上成滿菩薩住

到究竟地

 

等覺

 

妙覺(佛)

13最極如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