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4-01 大乘菩薩如何斷除欲貪 |
在《大莊嚴經論》有提到菩薩於種種境界的善行,菩薩也是在生死中的人,可能是凡夫菩薩、可能是聖者菩薩,論中提出了九個步驟教導菩薩行者,在各式各樣的境界要善巧的修行,稱為善行諸境界。 每個人生活中,一定會碰到種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要如何面對與處理內心的煩惱?《大莊嚴經論》中提出來九個步驟。關於遮止貪罪的部份,菩薩是憶念眾生,與這裡的欲護不一樣,菩薩不是愛著眾生,是憶念及悲憫眾生,「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菩薩常常想要利益眾生,好像自己的獨生子一樣,因為經論裡說佛等視眾生如羅候羅,想要成佛就需修菩薩道,要憶念及悲憫眾生。 菩薩善行諸境界的九個步驟: 善行於生死, 如病服苦藥, 善行於眾生 ,如醫近病者。 善行於自心 ,如調未成奴, 善行於欲塵 ,如商善販賣。 善行於三業, 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惱他 ,如父於愛子。 善行於修習 ,如鑽火不息 ,善行於三昧 ,如財與信人。 善行於般若, 如幻師知幻 ,是名諸菩薩 ,善行諸境界。 一、善行於生死:大乘菩薩修行與聲聞乘不一樣,聲聞乘是要出離三界趣入涅槃,大乘要證得無住大般涅槃,要成佛,所以鼓勵再來生死度化眾生,因此菩薩必需要善行於生死,在生死中善巧的修行,稱為善行於生死。好像生病在吃苦藥一樣。娑婆生死苦,為什麼要再來世間輪轉度化眾生與眾生結緣?因為眾生有病,有病需要吃苦的藥對治,菩薩修行尚未圓滿成就也是會有貪,需將它轉移,普遍緣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把貪轉化、淨化了,希望眾生得到無量的利益安樂,不是只有執著某一個人,或小小的物上、小小的愛,不是這樣的。所以菩薩善行於生死,如病服苦藥,是為了治病,不應貪染生死的境界。菩薩受生死是為了對治貪瞋癡的病,把貪瞋癡的病全部去除才有辦法利益眾生,亦即斷除煩惱障、所知障,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現在受生死像醫病,要吃很苦的藥,苦藥是形容生死是很苦的,因位時的菩薩在生死裡,所擁有的果報體,一定是苦的,所以菩薩回入娑婆,也是要吃苦的,這是第一個步驟。像印順導師是個大菩薩,發願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度化眾生,要為佛法的正覺之音奉獻心力,勢必會再來人間,這是他的願力,所以大乘菩薩修行與聲聞乘是有所差別,聲聞乘是厭離生死的,要趕快脫離三界,菩薩不是的。 二、善行於眾生:面對每一個眾生,要善巧的修行。第一個步驟是在生死裡面修行,第二個是在緣念眾生上修行,常常要親近眾生,在生死海中每個人都可能與眾生結緣,所見面的人都是有緣的眾生,在面對眾生時要善巧的修行,好像醫生要靠近病人。菩薩因大悲心的關係,雖有能力斷煩惱證涅槃,可是忍而不證,不捨煩惱病苦的眾生,願意再來娑婆世界當醫生療治病苦有情。有些醫生很體貼,會打電話關懷病患該吃藥或要換藥了,醫者父母心,也是像菩薩一樣,如果病人有學習佛法,應該要幫助病人提起正念、正知,幫助病人去除內心貪瞋癡的毛病,這是第二種修行的差別,能夠善行於種種的境界。 三、善行於自心:菩薩要醫眾生的病,首先要調伏自心,如同在調整教化一位剛強、還沒柔順的奴隸。凡夫心總是虛妄分別難以如理作意,必須修習聖道才能制伏妄心,不可以讓一念妄心操縱轉移;如能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能夠伏心則伏眾法,所以善行於自心,如調未成奴,好像在教奴隸做事,要調教他聽話,心也是一樣,菩薩對這念心是要這樣的善巧修行。 四、善行於欲塵:欲塵,欲望的灰塵是指欲望的煩惱,塵也是指煩惱。欲的煩惱是指色聲香味觸男女的煩惱,眾生在欲塵裡活動,有基本的資生所需要維持,菩薩要如何善巧的修行?如商善販賣,商主買賣有很多錢與人力能得到很多欲塵,菩薩能利用人力、財力、或物力,去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修六度萬行四攝事。再繼續增長福德資糧,由福德因緣,以福修福,以利求利。運用世間的欲塵,以人力、物力、財力、去修六度四攝,由此所得的果報等增上轉勝,則越來越容易修菩薩道,有辦法利益眾生。菩薩面對欲塵,猶如商人善販賣,利用欲塵,而不被欲塵所誘惑,能善於駕馭種種欲塵,使令眾生能修習種種的善法。 五、善行於三業:菩薩的身語意三業也要善巧的修行,如人善浣衣,能夠把不清淨的身語意三業像洗衣服一樣去除污垢。菩薩的身業不可以殺盜淫,語業不可以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尤其菩薩不可以觀眾生過。憶念他人的過失,是凡夫常犯的煩惱,想到他人的過失,心中埋怨而不快樂。如密勒日巴尊者教導剛波巴大師時,徹底的告誡他,不要一直觀同伴的過失,如一直認為同伴有錯,會沒辦法修行,也會沒有同行善知識,因為那是自己內心的不清淨,不是他人的不清淨,在經論中也說:聽到他人的過失好像聽到父母的名字,可以聽、不要說,否則變成是非。菩薩對這些經律論的道理都要通達,用以對治不善的身語意三業,因此菩薩要常常的善浣衣,好像很會洗衣服,看到有髒就趕快把它洗掉,髒的地方要特別用清潔劑去除。菩薩透過聞思修學習經律論的佛法,能知如何對治煩惱,如發現自己有男女的貪欲,要修不淨觀,如果發現有惛沈睡眠,要用光明相來對治,這是菩薩要善巧修行身語意三業。 六、善行不惱他:菩薩不會惱怒他人,如父於愛子,像慈父對子,不會惱怒孩子。眾生在生死裡都是很髒的,但菩薩不會嫌棄、討厭、損惱眾生,也不會瞋恨惱怒,就像小孩子的父母親,孩子若是大便,父母親還會拿起來聞一聞,還會比較說:今天大便多漂亮、是什麼顏色的,消化好、腸胃健康。菩薩對於眾生也要像父親對自己的愛子一樣,孩子不好父親都想成是好的,孩子的大便也是香的,孩子生氣、發脾氣,父親也覺得很好。又像一般居士家裡的孫子有脾氣還很高興認為很聰明,若換是他人的孫子鬧脾氣,則會說:哎呀,太調皮了。菩薩的慈悲心很大,心量很廣,把每個人都當成自己的愛子看待,不會與眾生記仇,不會有瞋惱,不僅不會有瞋心、也不會惱怒眾生。 七、善行於修習:慈悲心也是由練習而得,沒有人能不努力而修得慈悲心,一定要善巧的修行,猶如鑽火取火、要一直鑽而不間斷,鑽到火生出來,而且不可以讓火熄掉,所以菩薩大悲為上首。這念慈悲心也是栽培的。凡夫通常是親疏愛憎非常的清楚,如果是自己的、喜歡的、自所愛的一定要很好的,討厭的則最好不要,瞋心很容易生起,不知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常常失去正念,因此要有正念,先善行於修習,如鑽火不熄。 八、善行於三昧:菩薩也要修禪定,才會有定力,才能夠得到種種的功德,沒有定力很快會被煩惱打倒。而大乘的三昧與聲聞乘的三昧也不一樣,大乘的三昧一切所緣境都是三眛,色聲香味觸法貪瞋癡男女都可以成就三昧,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道輪迴的眾生,都可以成為菩薩三昧的所緣境。大乘的三昧是很廣的,遍一切眾生、遍一切人事物都是菩薩三昧的所緣境,這是善行於三昧。 在《文殊師利請問經》中提到,在本論〈攝決擇分〉也曾提過,文殊師利菩薩教導遍緣一切所緣境約有二十八種之多,不同的所緣境各有一個偈頌教導如何修觀行。《華嚴經》的〈淨行品〉更是碰到任何境界,不論是走路、洗淨、洗臉做什麼事,都要發願令心清淨,依〈淨行品〉裡的內容所說修觀也可以成就三昧,這是善行於三昧的境界。如財與信人,就好像把功德財交給值得信託的人,一般人相信某銀行,會把錢寄存到那個銀行去,覺得這很有保障而且每天都有利息,日日增益;菩薩修行三昧,把功德財寄託在三昧上,得到三昧就不會混亂,而且不會有貪、瞋、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的五蓋,心清淨,看事情能看出前因後果本末究竟,能積聚種種的功德,福慧資糧生生增上圓滿。所以菩薩一定要修三昧,還要修觀。 九、善行於般若:三昧是遍緣一切所緣境,般若也是。菩薩一定要善行於般若,不是只有文字般若,還要有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遍一切所緣境,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人天地獄餓鬼畜生,還有地水火風等,面對任何一事一物一境,乃至自己的內心,菩薩都要有般若的空觀,善巧的修行般若的空性。如幻師知幻,菩薩自己就是幻師,了知沒有我、我所,只是幻化的色受想行識在積聚功德。菩薩知道所面對的一切所緣境,都是如幻如化,都非真實,不會因為任何一個境界,任何一句話而生起貪瞋癡。菩薩對所觀察的任何一法都不會顛倒,擁有般若智慧;不是只有某一法不顛倒就稱為般若,而是遍一切法的。 大乘菩薩的所緣是廣大的,遍一切境界的,如果行者能做到上面所說的九個步驟,稱為諸菩薩善行於諸境界。 菩薩也是要面對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等等、人天地獄餓鬼畜生、還有地水火風等種種的境界,不過菩薩修行的法門非常微妙,顯然不同聲聞乘人;菩薩斷貪是對一切眾生發大慈悲心斷除貪,想知道大乘菩薩怎麼修行?必需聽聞修習大乘經論。以上是《大莊嚴經論》關於五種菩薩道中所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