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02 三摩呬多地 彙總要義

三摩呬多地 (samāhita)

異名:等引地、勝定地、善心一境性

包括: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通定位、散位;通有心、無心諸定

離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功德故,名等引地。

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但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

(不包括欲界定的心一境性。欲界亦有心一境性,但非唯善。)

善心:以是無悔、歡喜、安樂之所引故。

心一境性:心一境性雖通定、散位,但此等引唯是定。

靜慮 dhyāha

異名:根本定、增上心、樂住、出諸受事(憂苦喜樂捨)、彼分涅槃、差別涅槃

靜慮包括:離生有尋有伺靜慮、定生無尋無伺靜慮、離喜靜慮、捨念清淨靜慮。

解脫 asṭau vimokṣaḥ

異名:八解脫  (依八種定力捨卻對色及無色之貪)

澄神審慮,專思寂想,鎮靜念慮

唯色界 通有心、無心二定

()色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內外)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等持(samādhi)

異名:三摩地、正心行處、正定、正意、調直定

緣納息以一物為體;為一剎那。 唯有心位、通定散位、通善惡無記三性

此定離沉浮故,心則端直,安住一境不動,即心之平等攝持。此指心數中等持一法,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願無相名三摩地

十一等持:謂三三摩地;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大、小、無量;一分修、具分修;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四修定;五聖智三摩地;聖五支三摩地;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

等至(samāpatti)

異名:三摩缽底、三摩跋提

緣納息以五蘊為體;為相續。 通有心位、無心位;唯在定位,不通散位

彼寂靜至極處故名等至。能修此定,正受現前,大發光明慶快殊勝,處染不染無有退轉,已至身心平等安和狀態,為三摩地之進境此通指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

六等至:謂五現見三摩缽底(觀內身種種不淨、觀白骨識於中行、觀白骨識於中行住今世後世、觀白骨識於中行不住今世但住後世、觀白骨識於中行不住今世後世(婆沙40、瑜伽12))八勝處三摩缽底、十遍處三摩缽底、四無色三摩缽底、無想三摩缽底、滅盡定等三摩缽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