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01三摩呬多地 架構綱要

嗢柁南曰:總標與安立 作意相差別 攝諸經宗要 最後眾雜義

 1. 總標: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2.安立  3.作意  4. 相差別(所緣差別)

 5.攝諸經宗要  6. 眾雜義

 

總標

靜慮

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

 

從定生無尋無伺靜慮

 

離喜靜慮

 

捨念清淨靜慮

 

解脫

有色觀諸色解脫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空無邊處解脫

 

識無邊處解脫

 

無所有處解脫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等持

01 三三摩地

空、無願、無相。

 

02 尋伺三摩地等

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03 小三摩地等

謂小、大、無量。

 

04 一分修三摩地等

謂一分修、具分修。

 

05 喜俱行三摩地等

謂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

 

06 四種修定

謂為得現法樂住、為得智見、生分別慧、為盡諸漏

 

07 五聖智三摩地

此三摩地是聖、無染、無執 :

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淨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謂初靜慮攝、二靜慮攝、三靜慮攝、四靜慮攝、觀察緣起攝

 

08 聖五支三摩地

名聖、名有因、名有具:說因具義、說正三摩地

 

09 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

最第一,最尊勝,極堅牢,上無煩惱能摧伏,摧伏一切煩惱

 

10 金剛喻三摩地

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

 

11 有學等三摩地

此三摩地是聖、無染、無執 :

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淨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等至

1.     五現見三摩鉢底:諸修道所斷煩惱制伏對治、斷滅對治,及觀察斷,是總略體性

 

2.     八勝處三摩鉢底:先已修治作意勝解,後方能起勝知勝見,故名勝處。

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少、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多、內無色想外諸色觀少、內無色想外諸色觀多、內無色想外諸色觀青、內無色想外諸色觀黃、內無色想外諸色觀赤、內無色想外諸色觀白。

 

3.     十遍處三摩鉢底:地水火風青黃赤白、虛空及識。所緣遍故,於勝解事生遍勝解。

 

4.     四無色三摩鉢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至

 

5.     無想三摩鉢底:已離遍淨欲,未離上欲,永出離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故

 

6.     滅盡定等三摩鉢:已離無所有處欲,暫安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

 

安立

等引地

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

 

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踊性。

 

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

 

安者,謂離麤重,身心調適性。

 

樂者,心調適,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麤重性,於諸煩惱而得解脫。

 

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初靜慮

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又於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

 

斷除五法

欲所引喜:  於妙五欲若初得時或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

欲所引憂:  於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復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

不善所引喜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

不善所引憂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

不善所引捨謂如有一或王王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由縱捨僕使作惡業,忍而不制等

五蓋

貪欲蓋:於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

瞋恚蓋: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犯,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等

惛沈睡眠蓋:惛沈者,毀淨尸羅不守根門食不知量等,順生煩惱,身心惛昧,無堪任性。

睡眠者,謂心極昧略等。

掉舉惡作蓋:掉舉者,因諸尋思事心生諠動騰躍之性.惡作者,因尋思事等,心生追悔等

疑蓋:疑者,謂於師於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證斷寂靜。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靜慮支分

初靜慮:   5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第二靜慮4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

第三靜慮5捨、念、正知、樂、心一境性

第四靜慮4捨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

靜慮異名

增上心:謂由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

樂住:謂於此中受極樂故。依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捨樂身心樂、現法樂住。

彼分涅槃:由諸煩惱一分斷故,非決定故,名彼分涅槃。

差別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別涅槃。

出諸受事 :出離 初禪憂根、二禪苦根、三禪喜根、四禪樂根、無相三昧捨根

 

出諸受事

初靜慮:出離憂根。知因、知緣、知序、知相、知行。於出離中極制持心、於無餘盡滅等。

第二靜慮出離苦根。

五種順出離界,初之四種天住所攝,第五一種聖住所攝。

六種順出離界,前之四種梵住所攝,第五、第六聖住所攝。

第三靜慮出離喜根。

第四靜慮出離樂根。

五順出離界

 

 

六順出離界

出離憂、苦、喜、樂、捨根 

修不淨觀、慈悲觀、無相心三昧,出離四靜慮與無色界的捨根

出離欲恚害,出離欲修不淨觀,出離恚修慈觀,出離害修悲觀。

由色出離,即說第四靜慮捨根出離;由薩迦耶滅,即說無色界一切捨根出離

慈、悲、喜、捨、無相、離我慢。謂我已修慈,乃至我已離諸我慢,然我猶為疑惑毒箭悶亂其心,是故慈等於恚、害等非正對治。當知為捨如是邪執,建立此界。是中恚等離欲對治有差別故,建立前四。對治相故,觀察聖住得道理故,建立無相。觀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四依:唯法是依,非數取趣。唯義是依,非文。了義是依,非不了義。唯智是依,非識。

 

七種作意: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作意 差別

四十作意

約三慧辨

P386L12-L15

01

緣法作意 聞所成慧相應作意

02

緣義作意 思修所成慧相應作意

約四念住辨

P386L15

03

緣身作意 觀身不淨

04

緣受作意 觀受是苦

05

緣心作意 觀心無常

06

緣法作意 觀法無我

約假實辨

P386L15-P387L08

07

勝解作意 修靜慮者,隨其所欲,於諸事相增益作意。

08

真實作意 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

約學等辨

P387L09-L12

09

有學作意 自性,有學無漏作意;在相續,有學一切善作意

10

無學作意 阿羅漢或是佛自性作意及相續作意都是無漏的。

11

非學非無學作意  凡夫一切的世間的作意。

約徧知等辨

P387L13

12

徧知作意 由此故遍知所緣,而不斷惑。

13

正斷作意 即遍知所緣,復能斷惑。

14

已斷作意 斷除煩惱以後的所有作意。

約四所緣辨

P387L14-L15

15

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 毗缽舍那作意,緣慮所知事同分影像

16

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 奢麼他作意心於同一所緣境數數憶念

17

事邊際所緣作意 緣所知事的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

18

所作成辦所緣作意(7/40) 成就禪定或是無分別智時的作意

約修止觀辨

P387L15-P388L05

19

勝解思擇作意(最初/)最初安心於內,或毗鉢舍那而為上首

20

寂靜作意  (最初/)  最初思擇諸法,或奢摩他而為上首。

約一分修等辨

P388L06

21

一分修作意    單修止或單修觀的作意

於諸蓋中心得解脫

22

具分修作意    既修止也修觀的作意

約加行辨

P388L06-L07

23

無間作意      心一切時無間無斷相續而轉

諸結中心得解脫

24

殷重作意      心不慢緩加行方便。

約斷煩惱辨

P388L07

25

隨順作意      厭壞所緣,隨順斷煩惱的作意

26

對治作意      正捨諸惑,住持於斷,令諸煩惱遠離相續

約數習方便辨

P388L08-L12

27

順清淨作意    修六隨念,或復思惟隨一妙事

28

順觀察作意    觀諸煩惱斷與未斷、己所證,先所觀諸法道理

約修間次辨

P388L13-P389L05

29

力勵運轉作意  修始業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

30

有間運轉作意  已得作意,於上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31

有功用運轉作意 勇猛精進無有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32

自然運轉作意 得作意時、正入、已入根本定時、修現觀時、正得、已得阿羅漢時

約止觀二品辨

P389L06

33

思擇作意     修觀時,思擇所緣的自、共相的作意

34

內攝作意     修止時,收攝內心於一所緣境

約無學果辨

P389L06-L07

35

淨障作意     棄捨諸漏,永害麤重

36

依止成辦所行清淨作意  成就無分別智的清淨作意

約補特伽羅辨

P389L07-L13

37

他所建立作意 諸聲聞所有作意。要從他音,乃能於內如理作意故

38

內增上取作意 諸獨覺及諸菩薩所有作意。以不從師而覺悟故

39

廣大作意     諸菩薩發弘誓願趣大菩提所有作意

40

徧行作意     佛世尊現見一切無障礙智相應作意。 

 

 

 

(所緣差別)相差別:四相與三十二相

相差別

四相

所緣相:謂所知事分別體相。

因緣相:謂定資糧。

應遠離相:謂沈相、掉相、亂相、著相。

應修習相:當知對治此四種相。

三十二相

自心相:謂有苾芻,先為煩惱染汙心故,便於自心極善取相,是心有染汙或無染汙。

外相:謂即於彼被染汙心,了知自心被染汙已,便取外相。

所依相:謂分別體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并種子相。

所行相:謂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別體相。

作意相:謂有能生作意故,於彼彼境界所生識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於境界轉,非無作意。

心起相:謂即次前所說,是一相。第二相者,謂心緣行、緣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

安住相:謂四識住。即識隨色住等,如經廣說。此所思惟,名安住相。

自相相:謂自類自相,或各別自相。此所思惟,名自相相。

共相相:謂諸行共相,或有漏共相,或一切法共相。此所思惟,名共相相。

麤相:謂所觀下地一切麤相。

靜相:謂所行上地一切靜相。

領納相:謂隨憶念過去曾經諸行之相。

分別相:謂思未來諸行之相。

俱行相:謂分別現在諸行之相。

染汙相:謂於有貪心思惟有貪心相,乃至於不善解脫心思惟不善解脫心相。

不染汙相:謂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不染汙相。

正方便相:謂所思惟白淨品因緣相相。

邪方便相:謂所思惟染汙品因緣相相。

光明相:謂如有一,於闇對治或法光明,殷勤懇到善取其相,極善思惟。

觀察相:謂有苾芻,殷勤懇到善取其相而觀察之。

賢善定相:謂所思惟青瘀等相,為欲對治欲貪等故。

止相:謂所思惟無分別影像之相。

舉相:謂策心所取隨一淨妙或光明相相。

觀相:謂聞思修慧所思惟諸法相。

捨相:謂已得平等心,於諸善品增上捨相。

入定相:謂由因緣、所緣、應修習相故入三摩地,或復已得而現在前。

住定相:謂即於彼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隨其所欲於定安住。又於此定得不退法。

出定相:謂分別體所不攝不定地相。

增相:謂輕安定倍增廣大所思惟相。

減相:謂輕安定退減狹小所思惟相。

方便相:謂二道相。或趣倍增廣大,或趣退減狹小故。

引發相:謂能引發略攝廣博文句義道,及能通達甚深句義、微妙智慧,如是等相。

 

 

 

修習所緣諸相作意

修習所緣諸相作意

能作四事

修習如是作意

能遠彼所治煩惱餘

令後所生轉更明盛

令諸煩惱遠離相續

入定因緣

因力:謂曾鄰近入靜慮等。

方便力:謂雖不鄰近入靜慮等,然由數習無間修力,能入諸定。

說力:謂於靜慮等增上緣法,多聞任持,乃至廣說。即依此法,獨處空閑,離諸放逸,勇猛精進,自策而勵,住法隨法行,由此能入靜慮等定。

教授力:謂於親教軌範師所或於隨一餘尊長所獲靜慮等無倒教授;從此審諦作意思惟,能入靜慮及諸餘定。

得靜慮者有染差別

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先聞靜慮諸定功德,而不聞彼出離方便。於彼一向見勝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後生愛味。

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從自師所或餘師所,聞諸世間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彼依此見,勇猛精勤;由是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

上靜慮者:謂如有一聞諸長老等入初靜慮乃至有頂,遂生憍慢:依慢,勇猛精勤,入初靜慮及所餘定,後生憍慢。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靜慮,餘不能得。依此慢,復於後時,於諸靜慮審思、審慮、審諦觀察。

上靜慮者:謂如有一為性闇鈍,本嘗樂習奢摩他行;由此因緣,入諸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復於上定勤修方便,為得未得,於四聖諦勤修現觀;性闇鈍故,不能速證聖諦現觀。由此因緣,於餘所證便生疑惑,復於勝進審思、審慮、審諦觀察。

愛味相應等別

愛味相應靜慮等定:謂有鈍根或貪行或煩惱多故。得聞初靜慮等諸功德,如前愛上靜慮。於上出離不了知便生愛味戀著堅住。其所愛味當言已出;其能愛味當言正入。

清淨靜慮等定:謂有中根或利根,等煩惱行或薄塵行。從他聞靜慮等愛味過患及上出離,勇猛精進入初靜慮或所餘定,能思惟諸定過患,於上出離亦能了知不生愛味。

無漏靜慮等定:謂如有一是隨信行或隨法行薄塵行類。先時於四聖諦已入現觀,或復正修現觀方便,入初靜慮或所餘定,於此行此狀此相不復思惟。然於諸色乃至識法思惟如病等行;於有為法心生厭惡怖畏制伏;於甘露界繫念思惟;方能入無漏定。

順退分等別

順退分等別:謂有鈍根下劣欲解,勤精進故,入初靜慮或所餘定,於喜於樂於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暫入諸定差別,如是如是還復退失,乃至未善調練諸根。

順住分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聞諸定功德,廣說如前愛味相應。於所得定唯生愛味,不能上進,亦不退下。

順勝分定:謂有亦聞出離方便,於所得定不生喜足。是故於彼不生愛味,更求勝位;由此因緣,便得勝進。

順決擇分定:謂於一切薩迦耶中,深見過患;由此因緣,能入無漏。又諸無漏名決擇分,極究竟故。

無間超越入諸定別

無間入諸等至:如有一得初靜慮乃至有頂,未圓滿清淨鮮白。先順次入乃至有頂,後逆次入至初靜慮。

超越入諸等至:謂即於此已得圓滿清白故,靜慮順逆超越,無能超第三等至,彼隨所欲入諸定故。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諸大菩薩。彼隨所欲入諸定故。

熏修靜慮

熏修靜慮別:如有一已得有漏與無漏四靜慮,於等至得自在終無退失。長時相續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有漏無間無漏現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齊此熏修成就。

 

 

 

 

攝諸經宗要等

攝諸經宗要等

八解脫

八解脫:內有色觀諸色、內無色想觀外諸色、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等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

八勝處

八勝處:先已修治作意勝解,後方能起勝知勝見,故名勝處。此勝當知復有五種

一、形奪卑下,故名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勝上工巧等事,形奪他人置下劣位。

二、制伏羸劣,故名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彊力摧諸劣者。

三、能隱蔽他,故名為勝。謂瓶盆等能有覆障,或諸藥草呪術神通有所隱蔽。

四、厭壞所緣,故名為勝。謂厭壞境界,捨諸煩惱。

五、自在迴轉,故名為勝。謂世君王,隨所欲為處分臣僕。

於此義中,意顯隱蔽及自在勝。前解脫中勝解自在,今於勝處制伏自在。

觀色少者,謂諸有情資具等色。觀色多者,謂諸宮殿房舍等色。言好色者,謂美妙顯色。一向淨妙故。與此相違,名為惡色。言劣色者,謂聲、香、味、觸不可意色。

與此相違,當知勝色。此四顯色,有情資具、宮殿等攝。言勝知者,謂數數隱蔽所緣勝解。有如是想者,謂有制伏想也。

十遍處

十遍處:由諸遍處,於勝解事生遍勝解,故名遍處。遍處有十。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虛空及識。言無二者,謂諸賢聖無我、我所二差別故。言無量者,遍一切故。何故遍處唯就色、觸二處建立?由此二種,共自他身,遍有色界,常相續故。眼等根色唯屬自身,香、味二塵不遍一切,聲聲有間,是故不說如是有色諸遍處定。色界後邊,於無色中,空遍一切故立遍處。識所行境遍一切故,亦立遍處。

三三摩地

空三摩地:觀察空、彼果空、內空、外空

無願心三摩地:於五取蘊,思惟無常,或思惟苦,心住一緣。

無相心三摩地: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經言: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乃至廣說。

尋伺等三摩地

有尋有伺三摩地 

無尋唯伺三摩地

無尋無伺三摩地

大小三摩地

小三摩地

大三摩地

無量三摩地

一分修等三摩地

一分修三摩地、具分修三摩地  

喜等俱行三摩地

喜俱行三摩地、樂俱行三摩地、捨俱行三摩地

四種修定

為得現法樂住、為得智見、生分別慧、為盡諸漏

五聖智三摩地

自體智攝、補特伽羅智攝、清淨智攝、果智攝、入出定相智攝

聖五支三摩地

初靜慮攝、第二靜慮攝、第三靜慮攝、第四靜慮攝、觀察緣起攝

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

善故,及無漏故,說名為聖。說因具義、說正三摩地、三學攝

金剛喻三摩地

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最尊勝故,極堅牢故,摧伏一切諸煩惱故,是故此定名金剛喻。

五現見三摩缽底

觀身內外不淨、觀識流轉、觀察於斷

勝處等至等

勝處等至、遍處等至,如前已說。

無想三摩缽底

已離遍淨欲,未離上欲,永出離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

滅盡三摩缽底

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暫安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

 

 

釋眾義

眾義

樂空閑等

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身遠離、心遠離

修無量等

 (三種修相)

修無量(四無量)修正念(四念住)常委修(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

等持等至善巧等

善巧非善巧: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俱善巧、俱不善巧

住出等相:住、出、行、狀、相(所緣相、因緣相)、調善(有行拘執、法性拘執)、所行、引發、等愛等(等愛、不等愛、等愛亦不等愛)、增減、方便

有倒無倒

有倒(勝進時攝、退墮時攝)、無倒(由愛味、由高舉、由貪求)

四檢行定

劣分攝出種類、明應檢

勝分攝出種類、明應檢

殊勝分攝出種類、明應檢

最勝分攝出種類、明應檢

不受諸想

不受法想、不受無想

四種趣道

最初趣道:已證初靜慮等而未見諦。依三摩地,於苦等諦發起現觀,依增上心,修增上慧。

第二趣道:苾芻如實知苦乃至知道,而未證得初靜慮等,思惟諸法,依增上慧,修增上心。

第三趣道:第三行者,名為俱得。奢摩他、毗鉢舍那雙雜轉故。

第四趣道:第四行者先已證得初靜慮等,從大師或餘尊所,聞見諦法,或復得聞斷餘結法;得入真諦現觀,或復證得阿羅漢果。

四淨勝

尸羅圓滿攝受、三摩地圓滿攝受、見圓滿攝受、解脫圓滿攝受

心清淨行比丘

思惟五相

初由正思惟所餘相故,令彼尋思不復現行。

第二由見尋思深過患故,或復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尋思不復現行。

第三補特伽羅,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現行,要當方便令尋思行漸漸歇薄;麤既息已,漸當制伏。

若猶未能於尋思路尋思所緣深生厭怖,當以厭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於彼尋思俱行之心調練制伏。

陶練其心

 

舉陶鍊金除垢陶鍊、攝受陶鍊 、調柔陶鍊

喻陶鍊心:心除垢陶鍊、心攝受陶鍊、心調柔陶鍊

思惟三相

止相、舉相、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