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如來藏之研究』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

第一節 傳說中的如來藏法門

  有神我a^tman色釆的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是從理想的如來常住、偏在信仰 而來的,通俗而能適合一般人心,所以迅速的傳布開來。對於初期大乘佛教界,多少會有些驚異 的感覺。但這是一般所容易接受的,而大乘佛教界又一向以為:「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 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文字)(1)。對從來沒有聽說過,新近傳出的經典,不可輕率的加以 誹毀,要本著正確的法義,給以合理的解說。初期大乘經,就是這樣流傳起來的,對於新出現的 如來藏經典,當然也不能不接受了!西元三世紀起,如來藏經典,次第流傳出來。成立於三世紀 的中觀Madhyamaka論典,還沒有提到如來藏說,但提婆A^ryadeva弟子羅羅跋陀羅 Ra^hulabhadra傳說已以常樂我淨解釋八不了(2)。四世紀中,推宗為未來佛──彌勒Maitreya 菩薩的教學,稱為瑜伽Yoga派的,深受經部Su^trava^din思想的影響,但面對 流行的如來藏說,也不能不給以解說會通。從四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界的論書或經典,都不能不 [P148] 對如來藏有所說明。在這些解說中,『究竟一乘寶性論』,在中國是被看作代表如來藏學的。『 寶性論』比較的接近初期的如來藏說,但受到瑜伽學派的影響,也可能從瑜伽派脫出而自成體系 的,所以解說的方法,近於瑜伽派,而初期的神我色采,也大為淡化了。從如來常住、遍在,引 出眾生本有如來藏或佛性buddha-dha^tu,起初是真我論,又與真心論合流的。印度的大乘佛 教界,也許覺得這過分與梵我論類似,所以論師們(及經典),都給以方便的會通。因為這樣、 西藏等傳說,印度大乘佛法,唯有瑜伽與中觀二大流;其實,真我與真心系的如來藏說,有獨到 的立場,在印度是真實存在的!

  接近初期如來藏說的,如西藏所傳的覺曩巴Jo nan pa派,克主所著『密宗道次第論』 (3)說:

   「如來藏經,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大般涅槃經,利益指鬘經,勝鬘師子吼經,智光莊嚴 經,無增減經,大法鼓經,入無分別陀羅尼經,解深密經。覺曩巴說此十經為如來藏十經 ,為後法輪,為了義經。許彼諸經所說如來藏,與佛自性身,同是諦實有,常恆堅固,無 為相好而自莊嚴。一切有情,從無始生死(以來),於煩惱網[纏][](中),本來具足, 以九喻、九義而為宣說」。

  『利益指鬘經』,即漢譯的『央掘魔羅經』。覺曩巴以為:如來藏與佛的自性身svabha^vaka^ya [P149] ,是同樣的相好莊嚴。自性身是轉依a^s/raya-para^vr!tti所顯的佛自體;眾生本來如是 ,只是還在煩惱中,沒有顯出而已。這與初期的如來藏說,是符合的。然覺囊巴派以『解深密經 』為如來藏經類,顯然是不妥當的!凡如來藏部類,都是說一乘eka-ya^na的,與『解深密經 』的「普為發展一切乘者」不同。這是拘蔽於『解深密經』的三時教說,以為第三時教才是了義 的,這才比附於『解深密經』的後轉法輪。如取『陀羅尼自在王經』的次第(三時)說法,也許 會更合適些!

  中國的禪宗,是菩提達磨Bodhidharma從南印度傳來的。「初達宋境」,可能西元四 五0年前後,已到達中國了。這一系禪法,本來是「如來(藏)禪」。在流傳中,化導的方便不 一,或淺或深,但早就有所謂「密傳」,「密作用」。如福州大安說:「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 ,從眼門放光,照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采一切善惡音響。六門晝夜常放光明,……汝自不識 取。……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腳,且是什麼物任持便得如是!汝若覓,毫髮即 不見」(4)。臨濟每說「無位真人」,只是真我的別名。傳說達磨的弟子波羅提,為王說法,即明 說「性在作用」,如『景德傳燈錄』卷三(大正五一•二一八中)說:

   「問曰:何者是佛?答曰:見性是佛。……王曰:性在何處?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 何作用?……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 [P150] 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 作精魂」。

  覺曩巴所傳,禪宗的南方宗旨,對於初期的如來藏說,比論師及後出經典的解說,似乎要切 近得多!

  
註【18-001】『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三二中)。
註【18-002】『中觀論疏』卷三(大正四二•四0下)。
註【18-003】『密宗道次第(略)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密宗思想論集』二四八)。
註【18-004】『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五一•二六七下)。

  

第二節 寶性論為主的如來藏論

  論師們對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的條理、分別,都有淡化神我a^tman色釆的傾 向。傳說為堅慧Sa^ramati所造的『究竟一乘寶性論』,『法界無差別論』,及『無上依經』 (1),比較接近如來藏說的本義,代表了如來藏論學的主流。

  一、『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古代或作三卷,五卷),元魏勒那摩提Ratnamati譯 。依古代經錄所傳,或作勒那摩提譯,或作菩提流支Bodhiruci譯;或作二人分別的譯出, [P151] 如『開元釋教錄』說:『菩提留支傳本,勒那、扇多參助,其後,……三處各翻,訖乃參校,其 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間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見(梁)寶唱等錄』(2)。古代有 不同的兩種譯本,在流傳中,僅存一部,傳說為勒那摩提所譯。這部論──『究竟一乘寶性論』 ,或簡稱『寶性論』;依『內典錄』說:「一(名)寶性分別七(大?)乘增上論』(3)。這部論 有藏文譯本,也存有梵本。依中村瑞隆所作的『[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藏和對譯]究竟一乘寶性 論研究』說:梵本論名Ratnagotravibha^go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譯義為『寶性分別 、大乘最上秘義論』,與『內典錄』所傳的『寶性分別大乘增上論』相合;西藏譯本作『大乘最 上秘論』,沒有說到「寶性分別」(4)。依漢文譯本,分「本論』與「釋論』二部分:「本論』是 偈頌;「釋論」有偈頌也有長行,「釋論』中包含了「本論』頌。依中國所傳,全論都是堅慧 Sa^ramati菩薩造的;依梵、藏本,論本偈是彌勒Maitreya菩薩造的,釋論是無著Asan%ga 菩薩造的。真諦Parama$rtha的『婆藪槃豆法師傳』(大正五0•一九一上)說:

  「阿僧伽(即無著)法師殂歿後,天親方造大乘論,解釋諸大乘經。……釋攝大乘、三寶 性、甘露門等諸大乘論」。

  天親,是世親Vasubandhu的異譯,無著的親弟。『寶性論』的「寶性」,是佛法僧的 「三寶性」,所以傳說天親釋『三寶性』論,就是釋『寶性論』。這樣,『寶性論』的釋論,或 [P152] 說無著造,或說世親造。到底是誰?是很難考定的!依『婆藪槃豆傳』說:無著、世親等兄弟三 人,都名為婆藪槃豆──世親,這也許就是傳說不一的原因!不過『寶性論』的風格與內容,近 於瑜伽系,而在如來藏的見解上,與瑜伽系有著根本不同處,所以傳說為無著造,世親造,似乎 還不如傳為堅慧造的好。至於彌勒造,到底不過表示這一法門的出於未來佛而已!

  『寶性論』的組成要素,如『論』說:「佛性、佛菩提,佛法及佛業,諸出世淨人,所不能 思議」;「身及彼所轉,功德及成(就)義(利),示此四種法,唯如來境界」(5)。佛所依止的 「性」(界dha^tu),經修行而證得的「菩提」bodhi,圓滿一切「法」dharma──「功 德」gun!a,及利益眾生的事「業」karman,這四法是本論開示的主題。『釋論』說: 「佛、法、僧寶、性、菩提、功德、業,略說此論體,七種金剛句」(6),那是分判全論為七大科 了。漢譯的『究竟一乘寶性論』,分為十一品;十一品與七金剛句、四法的關係,如下:

圖片
        四     法   │七     句   │十  一  品
      ───────┼──────┼─────────────
                    │            │ 1.教化品
                    │1.佛寶      │ 2.佛寶品
                    │2.法寶      │ 3.法寶品
[P153]   

                    │3.僧寶      │ 4.僧寶品
                    │    ┌      │ 5.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
      1.佛性        │4.性┤      │ 6.無量煩惱所纏品
                    │    └      │ 7.為何義說品
      2.佛菩提      │5.菩提      │ 8.身轉清淨成菩提品
      3.佛法        │6.功德      │ 9.如來功德品
      4.佛業        │7.業        │10.自然不休息佛業品
                    │            │11.校量信功德品

  梵本與藏譯本,缺少『教化品』,全論分為五章:一、如來藏,包括了第二到第七的六品; 二、菩提,三、功德,四、佛業,五、信勝益。『教化品』十八偈,說明造論的意義,呵責謗法 與毀謗法師的罪惡,意義與末後品相同。這十八偈是梵、藏本所沒有的,極可能是後人所增補。 「七金剛句」中的佛寶、法寶、僧寶部分,讚歎三寶的功德,以「故我今敬禮」作結。印度造論 ,多數是以讚歎三寶,歸敬三寶開始的,本論的讚禮三寶,也只是論前的歸敬。所以梵本與藏本 ,分為五章,讚禮三寶是附屬於初章以前的,沒有獨立的意義。我以為,這是「本論』的原意; 由於『釋論』重視「三寶性」,所以將全論科分為「七金剛句」;在『釋論』中,引『陀羅尼自 [P154] 在王經』,以說明這七句次第的符合經說(7)。其實,經說的並不明白。如以菩薩修行的六十種法 ,來比配佛性──如來藏,無論從『本論』頌,與本論有關的經論來看,都不免感到過分的勉強 !『本論』頌,先讚禮三寶;次論述四法;末了說這一法門的功德,而勸人信修,具備了序、正 、流通的一般形式。這部論,或作『大乘最上秘論』,或加「寶性分別」而成『大乘最上祕論( 之)寶性分別』,可能表示了這一意義。『大乘最上祕論』,就是如來藏說,是『本論』的名字 。由於別立「七金剛句」,重視「三寶性」,所以又加上「寶性分別」字樣。在流傳中,一般都 依『釋論』來解說『本論』,重視「寶性」,而在名稱上,還有保持原名『大乘最上秘論」的。

  二、『無上依經』,二卷,梁真諦譯,是一部經典形式的論典。全經分七品:一、『校量功 德品』,二、『如來界品』,三、『菩提品』,四、『如來功德品』,五、「如來事品」,六、 『讚歎品』,七、『囑累品』。從品的名稱,就可以看出:從第二到第五──「如來界」,「菩 提」,「如來功德」,「如來事」,與『寶性論』的主題──「佛性」,「佛菩提」,「佛功德 」,「佛業」,是完全一致的。『校量功德品』第一,本為一部獨立的經典,讚歎造如來舍利 s/ari^ra塔的不可思議功德,與唐玄奘所譯的『甚希有經』等同本異譯。如來的舍利,佛教界稱 之為如來馱都tatha^gata-dha^tu,就是「如來界」,與如來藏別名的「如來界」,名字相同 ;也就這樣,本為稱歎如來舍利界功德的經典,連類而稱歎如來(藏)界的不可思議了!『無上 [P155] 依經』的『如來界品』,與一般如來藏經典相同。『菩提品』十事分別,與『寶性論』的「佛性 」、「佛菩提」的主要內容,大致相同。約轉依a^s/raya-para^vr!tti說明菩提自性,說「轉依 法有四種相」;說如來無上的不可思議(8),都是出於『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的(9)。『 無上依經』沒有說如來藏的九種譬喻,如來事業的九種譬喻,也沒有說到「三寶性」。在如來藏 學中,這是重於義理分別的。參考了『寶性論』,『瑜伽論』等,但不只是集錄,而有獨自組織 的一部(論)經。『勝天王般若經』(與玄奘『大般若經』第六分同本),在次第與內容方面, 一部分與『無上依經』相合,如5.『法性品』,從品初到「行般若波羅蜜,如實通達甚深法性」 ,與『無上依經』的『如來界品』相合(10)。14『二行品』,與『無上依經』的『菩提品』十事的 後六事──「五者作事,六者相攝,七者行處,八者常住,九者不共,十者不可思惟」;及『如 來功德品』的大部分相合(11)。15『讚歎品』的偈頌,一部分與『無上依經』的『讚歎品』相合; 16『付囑品』,「受持此修多羅有十種法」,與『無上依經』的『囑累品』相合(12)。『勝天王般 若經』也與『寶雲經』的全部內容相合,可以斷定:『勝天王般若經』是纂集『寶雲經』、『無 上依經』等而成的(13);但不知為什麼沒有將『無上依經』義,全部纂集進去!「無上依經』為『 勝天王般若經』所集入,『佛性論』也引用了這部經,在如來藏學中,這應該是一部重要的(論 )經。『無上依經』的成立,應該是參考了『寶性論』『釋論』的。如來界等四品的組織,與『 [P156] 寶性論』一致,而內容卻有些出入。如關於「如來功德」,『寶性論』依「寶女經』,說六十四 種功德,而『無上依經』說百八十功德。『瑜伽論』說百四十功德,『顯揚聖教論』說百九十六 功德,『無上依經』的功德增多,有採用瑜伽學的傾向。關於「如來事業」,『寶性論』引用『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的九種譬喻,著重在佛體的不生不滅,而「自然不休息常教 化眾生事」。『無上依經』卻別立十八事,就是依佛的百八十功德,所起不同的種種佛事。「如 來界」與「菩提」二品,不妨說是彼此大體相同的。不過『寶性論』的如來藏,包含了本性清淨 的如來藏,與煩惱所覆的九種譬喻,而在『無上依經』中,九種譬喻被刪略了。『無上依經』的 『如來界品』,雖然部分與『寶性論』相同,但沒有分門解說,保持了契經的特性。「如來界」 是眾生位中,本有的有垢真如samala^-tathata^; 「菩提」是佛位中,修顯的離垢真如 nirmala^-tathata^。眾生本具的「如來界」,『寶性論』卻以:「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為因, 這四法能說是本有如來藏的因嗎?『無上依經』解說為佛菩提的因,似乎更妥貼些!「寶性論』 中,「如來界」立十門,「菩提」立八門;『無上依經』的『如來界品』,不立門(包含了『寶 性論』的部分意義),『菩提品』立十門:『經』與『論』的對比如下: [P157]

圖片
無│                                菩   提    十   義
  │                                ─────────
上│            ┌─────────────┴───────────────┐
  │   如      自    因     惑     至     作     相     行     常     不     不
依│   來                                                                    可
  │   界                                                                    思
經│   義      性    緣     障     果     事     攝     處     住     共     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   │  │└┐      相  │時  遍  不  無    實           │ 相   │ │    不
  │   │  │  │          │差  一 差                 │      │ │    思
性│   │  │  │         /     切                        /      /  │
  │   體  因  果  業  應 行 別  處  變  別    體  因  果  業  應  行  常    議
論│   └────────┬───────┘    └──────┬───────┘
               ─────────                     ───────
               如  來  藏  十  義                     菩  提  八   義

[P158]

  三、『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堅慧菩薩造,唐提雲般若所譯。這部論現有兩種本子:一本, 分為十二段,每段先偈頌,再以長行解釋。另一本,偈頌總列在前為「論體」,然後以長行解說 。雖然二本的體裁不同,而內容一致,都作提雲般若譯。『法界無差別論』的內容,是「菩提心 略說有十二種義,……所謂果故,因故,自性故,異名故,無差別故,分位故,無染故,常恆故 ,相應故,不作義利故,作義利故」(14),與傳為堅慧所造的『寶性論』 『本論』,非常接近(15)。 大體的說,上面所說的二論一經,是屬於同一類的。『寶性論』與『無上依經』,說到了佛界、 佛菩提、佛德、佛業──四大主題,最為完備。『法界無差別論』的十二義,以菩提心bodhicitta 為主題,內容包含了『寶性論』的「如來藏章」,及「菩提章」的「果」與自利。『無上 依經』在『菩提品』中,分別十義,內容包含了『寶性論』的「如來藏章」及「菩提章」的部分 。由於各部的著重點不同,所以也不能完全吻合了!

  
註【19-001】『佛性論』是『寶性論』『如來界章』的解說,但內容更接近瑜伽學,所以留在下一章說。
註【19-002】『開元釋教錄』卷六(大正五五•五四0中)。
註【19-003】『大唐內典錄』卷四(大正五五•二六九中)。
註【19-004】中村瑞隆『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序說』(一─二)。
註【19-005】『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三一•八四六下、八四七上)。 [P159]
註【19-006】『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正三一•八二0下)。
註【19-007】『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正三一•八二一中──八二二中)。
註【19-008】『無上依經』卷上(大正一六•四七0下──四七一上、四七三中──下)。
註【19-009】『瑜伽師地論』卷七四(大正三0•七0七上、七0七上──中)。『顯揚聖教論』卷八(大正三一•五一七 上、五一七上──下)。
註【19-010】『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七00下──七0二上)。
註【19-011】『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七二二中──七二三下)。
註【19-012】『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七二五上)。
註【19-013】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六一0──六一二)。
註【19-014】『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大正三一•八九二上)。
註【19-015】中村瑞隆『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序說』(三六──四二)。

  

第三節 寶性論所依的經論

  『寶性論』的『本論』,傳說是彌勒造Maitreya,『釋論』是無著Asan%ga造,或說 世親Vasubandhu造,而中國所傳,本釋都是堅慧Sa^ramati造的。北涼道泰所譯的『入 [P160] 大乘論』,也是堅意(堅慧的異譯)造的,『論』中引:「密藏經中說:如來法身住於一切眾生 身中,光影外現,猶如淨綵裹摩尼珠,無所障蔽」(1),也是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在 傳說中,『寶性論』是彌勒、無著或世親造,表示了與瑜伽Yoga學派的關係,至少與『大 乘莊嚴經論』有關。『大乘莊嚴經論』的作者,傳說為彌勒,或說無著,或說本頌是彌勒造,世 親造釋;與『寶性論』的作者,同樣的傳說紛紜。從『寶性論』的內容來觀察,『寶性論』與『 莊嚴論』,有些偈頌是一致的,如:

   『寶性論』:「如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名得大身」。 『莊嚴論』:「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2)。 『寶性論』:「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別,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別」。 『莊嚴論』:「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虛空遍諸色,諸佛遍眾生」(3)

  又如『寶性論』說:「大乘信為(種)子,般若以為母,禪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莊 嚴論』約第一義發心說:「生勝由四義者,一、種子勝,信大乘法為種子故;二、生母勝,般若 波羅蜜為生母故;三、胎藏勝,大禪定樂為胎藏故;四、乳母勝,大悲長養為乳母故」(4)。雖文 句不同,意義是完全一致的。在文句的類似以外,還有論法的一致,如『寶性論』以十義分別如 來界tatha^gata-dha^tu,前六義是:「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 [P161] 應,六者、行」。又說:「體等六句義,略明法性體……,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5)。依『 論』說:「時差別」等後四義,是依前六義所明的法性,再作「時差別」等分別的。這六義分別 ,正是『大乘莊嚴經論』所用的論法,如(6)

   1.「佛相有六種:一、體,二、因,三、果,四、業,五、相應,六、差別」。 2.「歸依差別有六種」:自性,因,果,業,相應,品類。 3.神通分別:自性,修習(就是因),果,業,相應,差別。 4.「諸佛法界清淨」有六:法界性,法界因,法界果,法界業,法界相應,法界位。

  『莊嚴論』的分別論法,與『寶性論』是大致相同的。所說的「法界清淨」有六義,無著所 造的『攝大乘論本』也說:「諸佛法身,……復與所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 (7)。再從法義來說:『寶性論』立有垢真如samala^-tathata^、無垢真如nirmala-tathata^ ;轉依a^s/raya-para^vr!tti;三身──實體身svabha^vikaka^ya^,受樂身sa^m!bhogikaka^ya ,化身nairma^n!ikaka^ya,二障──煩惱、智(所知)障kles/a-jn~eya-a^varan!a;二種( 出世間)無分別智dvividha-jn~a^na-loko$ttara-avikalpa;無漏界ana^srava-dha^tu等,都與 瑜伽學相合。但瑜伽學特有的法義,如「五法」,「三自性」,「三無性」,「八識」,「四智 」,『寶性論』都沒有引用,這是有點難以理解的,也許『寶性論』重於如來藏說,重於佛德的 [P162] 說明,而瑜伽學的發展,著重於一切法相分別的緣故。然『寶性論』的最大不同,是不用瑜伽學 的種子bi^ja說,所以也不立不般涅槃種性。可以說:『寶性論』造於瑜伽學風開展的時代, 受到了瑜伽學的影響。但對如來藏的解說,不取北方大乘經部師說的種子說,而保持了南方分別 部Prajn~aptiva^din,以空(性)為佛性的立場(8)。總之,這是與瑜伽學有關,而不是屬於 瑜伽派的。這樣,關於『寶性論』的作者,不可能是彌勒、無著的。中國所傳的『入大乘論』主 堅慧,曾引用彌勒的『莊嚴經』(論)(9)。據真諦Parama$rtha說:堅慧出於龍樹Na^ga^rjuna 與世親之間。依『入大乘論』,堅慧引用了如來藏說及『莊嚴經論』,與『寶性論』相近,所 以『寶性論』的作者,極可能就是堅慧!

  『寶性論』立四章:佛界buddha-dha^tu,佛菩提buddha-bodhi,佛德buddha-gun!a ,佛業buddhakarman,可見是以佛果為主題的。佛菩提是佛的體性,從如來常住大般 涅槃maha^-parinirva^n!a而來的如來藏說,重在般涅槃,『寶性論』依「菩提」來說,與瑜伽 學相同(10)。菩提是佛的體性,佛德是佛的德相,佛業是佛的業用;所以這是從佛的體、相、用, 或實、德、業──三方面來闡明佛果。這部分,是依大乘經,如『華嚴』、『大集經』等而說的 。眾生所以能成佛,由於「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來藏與佛的關係,如『勝鬘經』說:「如來 成就過於恆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11)。『大法 [P163] 鼓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諸煩惱藏覆如來性,性不明淨,若離 一切煩惱雲覆,如來之性淨如滿月。……若離一切諸煩惱藏,彼如來性煩惱永盡,相好照明,施 作佛事」(12)。如來藏的種種譬喻,說明如來tatha^gata或法身dharma-ka^ya,在煩惱中就 是眾生如來藏;眾生的如來藏,如離卻煩惱,就名為如來或法身。從如來常住,說到眾生本來如 此,說一切眾生有佛性──佛界,佛藏buddha-garbha,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或如來界(如來 性tatha^gata-dha^tu)。肯定的說:佛與眾生的體性,是無二無別的,只是在纏與出纏而已。說明 這一論題的,就是佛界。『寶性論』四章,應這樣的去了解:

圖片
          ┌ 眾生因位(如來在纏名如來藏)──佛界
生佛不二─┤                               ┌實體(菩提)
          └ 如來果位(眾生出纏名為法身)─┤德相
                                           └業用

  『寶性論』是依經而造的。『本論』所依據的,「佛界」的主題,是依『如來藏經』的(九 種譬喻在內)。此外,「佛界」十義中的「因」義,見於『大乘莊嚴經論』;「果」義,出於『 大般涅槃經』;「業」義,出於『勝鬘經』;「無差別」義,出於『不增不減經』:這都是明顯 而可見的。「佛德」的六十四種功德,依於『大集經』的『寶女品』。「佛業」的九種譬喻,出 [P164] 於『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佛菩提」立八義:實體,因,果,業,相應,行、 常,不思議。『釋論』說:「行、常、不思議者,謂三種佛法身,無始世來作眾生利益,常不休 息,不可思議」(13)。行、常、不思議,同明佛的三身,所以與『大乘莊嚴經論』『菩提品』,以 性,因,果,業,相應,位(三身)──六義,說明「諸佛法界(最)清淨」,是完全一致的(14) 。「佛菩提」八義,與『莊嚴經論』相同;而『莊嚴經論』的「生勝由四義」(信、般若、禪定 、大悲),及「一切無別故,……名為如來藏」偈(15),都被編入「佛界」:『寶性論』確定是參 考了『莊嚴經論』的。『釋論』的引經更廣,可以考見的,有: 『不增不減經』 『勝鬘經』 『如來藏經』 『大般涅槃經』 『大般若經』,『金剛般若經』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境界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P165] 『法華經』 『寶積經』『普明菩薩會』 『六根聚經』 『阿毘達磨大乘經』 『大方等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品』(『瓔珞品』在內)•『海慧菩薩品』•『寶 女品』•『虛空藏品』•『寶髻品』

  從所引契經,可以了解:『寶性論』不是狹義的如來藏論,不但以如來藏說為主,闡明「生 佛不二」的不可思議的如來境界,更廣引大乘經,使之與其他大乘經說相貫通;當然,所引的經 典,極大多數是屬於後期大乘的。『寶性論』的注釋者,引『陀羅尼自在王經』,成立七種金剛 句義,並引『大集經』其他各品,在一般大乘經中,對於『大集經』,似乎是特別重視的!

  
註【20-001】『入大乘論』卷下(大正三二•四九上)。
註【20-002】『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大正三一•八二九下)。『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下)。
註【20-00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大正三一•八三二中)。『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上)。
註【20-004】『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大正三一•八二九中)。『大乘莊嚴經論』卷二(大正三一•五九六中)。
註【20-005】『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大正三一•八二八中)。又卷三(大正三一•八三二上)。 [P166]
註【20-006】『大乘莊嚴經論』1.卷一三(大正三一•六六一下)。2.卷一(大正三一•五九四上)。3.卷二(大正三一 •五九九──六00上)。4.卷三(大正三一•六0六上──中)。
註【20-007】『攝大乘論本』卷下(大正三一•一五0中)。
註【20-008】『佛性論』卷一(大正三一•七八七下)。
註【20-009】『入大乘論』卷下(大正三二•四九中)。
註【20-010】如『大乘莊嚴經論』,依『瑜伽師地論』而立『菩提品』(大正三一•六0二上──六0八中);『攝大 乘論本』略說「果斷分」而廣明「果智分」(大正三一•一四九上──一五二上)。
註【20-011】『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上)。
註【20-012】『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註【20-01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三一•八四一上)。
註【20-014】『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正三一•六0六上──下)。
註【20-015】『大乘莊嚴經論』卷二(大正三一•五九六中)。又卷三(大正三一•六0四下)。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