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三『以佛法研究佛法』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六 真常大乘經

  真常唯心的,唯識的大乘經論,有不同的淵源,卻又有極深的關涉(中國舊 說的真心派與妄心派,大意相同)。先說真常經;但為了減少誤會,不能不先說 真常的定義。如說菩薩的因行──發菩提心,修六度等,如來的果德,雖說得多 少廣略(淺深)不同,但同樣是大乘通義。如說如來壽命無量,色身遍滿,心性 本淨,也是大乘經的通義。其實,這還是小乘大眾部系,一分分別說系的共義。 例如「心性本淨」,『般若經』說:「是心(承上菩提心說)非心,本性淨故」 [P241] 。約心無自性說本淨,所以龍樹說淨是無自性空的別名。『成唯識論』的解說心 性本淨,也與此相同。這樣,如來性空,可以說如來性淨,如來性常住了。但現 在所說的真常,有不同的意趣。這本是為了破斥一分的誤解,以為如來入涅槃, 等於沒有了。所以說:如來與涅槃,是真實的,不空的,常住的,不能說「無」 。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色相)、智慧神力的如來,既是常住的,涅槃也不 能說是「無色」。既然是常住的,那末眾生位上,也就本來如此的了。如來的果 德,在因地本有,這就是如來藏、如來界、佛性、法界;這就是「不空」的「我 」。經上說法性空,只是說法性沒有虛妄法,沒有雜染法──「不空空」;不是 真如法性,如來的常樂我淨也沒有了──「空不空」。這才堅決的破「無我」為 權教,斥「空」為不了義,顯出了真常大乘的特色。

  主要的真常大乘經,是初起於南方,後來才流行罽賓的。如『大般涅槃經』 說:「此經流布南方,……時南方護法菩薩,當持此契經來罽賓」。『大雲經』 也說:「是經當於南方國土廣行流布,……當至北方」。傳說與提婆同時的龍叫 [P242] (梵語為 Nagahvaya , 即『楞伽經』中的龍樹,西元三世紀人)的時代,南方 毘陀耶奈伽羅地方,關於如來藏的偈頌,連童女們都會歌唱,這是真常大乘經大 興於南方的說明。笈多王朝前後,都次第傳來中天竺,而且迅速的到達北方。

  真常大乘經的傳來中國,早期的主要譯師,是曇無讖(四一四一──四三0) ,求那跋陀羅( 四三五──四五三頃 ),佛陀跋陀羅(四一0頃──四二九) 曇無讖與求那跋陀羅,都是中天竺人;他們的譯典,可看作當時流行中印度的經 典(二人都與彌勒學有關)。曇無讖從中天竺帶來的『大般涅槃經』,僅是初分 十卷,與當時法顯從華氏城得來的六卷『泥洹經』(智猛也同時同地得到『涅槃 經』),完全一致,代表稱揚真常我的佛性,嚴持戒行的根本思想(與『法鼓』 、『大雲經』相同)。後來,曇無讖又從于闐求得『涅槃經』的餘分(十一卷到 三十六卷),這是更廣的融會了(盛行北天竺的)大乘空與毘曇有,確立「一闡 提人有佛性」的教說。曇無讖還譯出『大雲經』,『金光明經』等。求那跋陀羅 是由海道而來南方的,譯出了『大法鼓』、『央掘魔羅』、『勝鬘』與『楞伽經 [P243] 』。不離眾生蘊界處的如來藏,『勝鬘經』稱之為「自性清淨心」;『楞伽經』 便進一步的以「如來藏(及)藏識」為依止,廣說唯心法門。『楞伽經』與無著 、世親的唯識學,有深切的關係。至於佛陀跋陀羅禪師,譯出了大部的『華嚴經 』,充滿了如來藏與唯心的教說,這是支法領從于闐取來的。他又譯出六卷本『 泥洹經』,是法顯在華氏城得來的。還譯有『如來藏經』,這是最通俗的真常譬 喻經。佛陀跋陀羅的譯業,不能代表他本人在佛法中的立場。

  接著,屬於無著、世親學系的,著名的兩位唯心論者到達中國。北天竺的菩 提流支,從陸路來北魏,西元五一三──五二0頃,譯出了『楞伽』與『不增不 減經』。西天竺(據『西域記』,屬南印度)的真諦,從海道來南土,五五二-- --五五五頃,譯出了『無上依經』與『金光明經』。印度方面,進入了真常大乘 的時代,此後來中國的譯師,大都與真常大乘有緣。重要的有:于闐的實叉難陀 (六九五──七00),重譯『華嚴經』與『楞伽經』。中天竺的地婆訶羅(六 八0──六八八),譯出了『密嚴經』與『顯識經』。『密嚴經』是繼『楞伽經 [P244] 』而傳出的,唯心而更富真常的特質。依真常而立唯心學(融會了唯識學),『 楞伽經』與『密嚴經』,可說到達頂點!正像真常有而融貫真空,到『大般涅槃 經』而完成一樣。

  中國有兩部真常唯心的大乘經,受到中國佛教非常推重的,是『楞嚴經』與 『圓覺經』。出現於中國佛教界,為西元七00以後。譯史都不明白,有人說是 中國北土的禪師作的。中國的佛學者,尤其是禪師,是不會造成那樣教典的。這 與後出的『六波羅蜜多理趣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北印的般若譯於七九 0頃),同樣為密乘興起以後,真常唯心論者,從繁密的教學,而轉向精簡持行 的法門。

  

七 瑜伽師的唯心論

  與真常大乘相關涉的唯識經論,在印度與龍樹的中觀大乘,並稱空有二宗。 傳說北天竺的無著,在阿瑜陀國,傳受彌勒菩薩的『十七地論』(『瑜伽論』的 [P245] 「本地分」),為唯識一宗的開始。無著弟世親,在阿瑜陀國回心向大,製造很 多的論典。世親時代,被尊稱為耆年上座的室利邏多,也在阿瑜陀作經部毘婆沙 。阿瑜陀為笈多王朝的首都;『瑜伽論』多隨順經部說(也擷取有部義),可見 罽賓區的經部師,瑜伽師,當時都向中印度發展。「一分經為量者」的瑜伽師, 便迴入大乘,將經部所說的種現熏生的因果道理,建立在阿賴耶識為依止的基礎 上;以瑜伽──止觀為中心,而組織起宏偉嚴密的唯識學。世親晚年,作『三十 唯識論』,為五、六世紀間學眾的研究對象。世親的弟子,要推陳那與安慧。安 慧精於阿毘達磨,為無著的『集論』作注釋。又作『三十唯識論釋』,傳入西藏 。陳那特長於因明,他的再傳弟子法稱,為因明的健將。法稱的七部因明論,也 傳入西藏。陳那的弟子護法(六世紀),有『三十唯識』、『二十唯識論』的釋 論。護法的弟子戒賢,就是玄奘所傳唯識學的師承。

  中國譯經史上所見到的,中天竺曇無讖(四三0頃)譯的『菩薩地持經』; 罽賓求那跋摩,從海道來,譯出的『菩薩善戒經』(四三一):這都是『十七地 [P246] 論』中的「菩薩地」。求那跋陀羅(四四0頃)譯出的『相續解脫經』、『第一 義五相略集』,是『解深密經』──從『瑜伽論』「抉擇分」中錄出來的。『瑜 伽論』初期的傳來中國,與真常大乘者有緣。

  其後,北印的菩提流支(五0八──五三三譯),南印的真諦(五五0── 五六四譯),留學中印度那爛陀寺的玄奘(六四五──六六三譯),對於彌勒系 的唯識大乘,譯出豐富的論典。可是立義不同,從來聚訟紛紜,成為三派──地 論宗、攝論宗、唯識宗。這三宗,可以這樣的分別。

圖片
                彌勒莊嚴論…… 世親十地論(重十地經)…………… 流支傳
  彌勒十七地論  瑜伽抉擇分…… 世親唯識論(重深密經)…………… 玄奘傳
                無著攝大乘論… 世親攝論釋(重阿毘達磨大乘經)… 真諦傳

  彌勒系的唯識學,證明一切唯識的根本經,是『十地』、『解深密』,『阿 毘達磨大乘經』。研究起來,傳入中國的三大系,是依據三經而著重不同,也可 說代表了彌勒、無著、世親──三代的唯識學。一、彌勒的(瑜伽)『十七地論 [P247] 』,原是通於大小乘的論典。依十七地的「菩薩地」的組織,作成大乘不共的唯 識論,是彌勒的『莊嚴大乘經論』(無著造釋,中印的明友於六三0譯出)。『 莊嚴論』雖通於大乘經義,但可說是重於『華嚴十地經』的。如「真實品」,依 「法界」而說迷悟,說修證五位。「菩提品」特重「法界大我」的如來藏,而說 佛果的變化、三身、四智。勸依此發菩提心。這與堅慧的『寶性論』(也引用『 莊嚴論』),有一致的意趣。這是面對廣大流行的真常大乘經,進而為著重如來 藏(法界)的唯心說。世親初造『十地經論』(『十地經』的十地菩提心,即法 界淨性),依阿賴耶說「三界唯一心作」;以阿賴耶為第一義心,近於『勝鬘經 』的自性清淨心。這是世親的初期作品,代表彌勒的大乘唯心論。

  這應該說到堅慧論師。依『西域記』,堅慧曾住那爛寺與伐臘毘國。他的『 人大乘論』,西元四一五頃,道泰譯。『寶性論』,勒那摩提譯(五一0頃)。 這兩部論,都明顯的引用了彌勒的『莊嚴經論』。還有『法界無差別論』,唐提 雲般若(六九一)所譯。『寶性論』與『法界無差別論』,都是對如來藏(法界 [P248] 、佛性)作有體系的說明,點出眾生因位的本有淨性,修顯的佛果功德,只是真 常淨性的顯發而已。真諦譯的『無上依經』與『佛性論』(都說真如不為妄法的 緣起),都是同一內容的說明。玄奘門下所傳:『三身論』主龍軍(西藏傳為龍 友),說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沒有色聲等功德,堅慧與金剛軍,也這樣說。 佛果無色,與真常大乘的『涅槃經』等,說佛果涅槃有色不同。金剛軍,就是菩 提流支所師承的金剛仙(仙是斯那的簡譯,意義為軍),是世親弟子,所以堅慧 、金剛軍等,貫通如來藏的大乘唯識,實為彌勒、無著下的一大流。

  與菩提流支同時,中印的勒那摩提,也翻譯『十地論』,彼此意見不同,各 自翻譯,後人才綜合為一部。勒那摩提為禪師,『寶性論』的譯者。他以為,賴 耶與法性同一,能生一切法(『莊嚴論』,『無上依經』,都沒有這樣說)。菩 提流支應更近於彌勒學。中國的地論宗,有此二系,又互相滲入,成立真如緣起 (譯史不明的『起信論』,與此說相近),後來發展為華嚴宗。

  二、無著參考了『瑜伽』、『莊嚴』,依『阿毘達磨大乘經』,造『攝大乘 [P249] 論』。世親為『攝論』作釋,對唯識現及悟入唯識性,有更明確的建立。這是著 重『阿毘達磨大乘經』的,代表了無著的唯識學。此經說:阿賴耶識與(七)轉 識互為因緣,所以『攝論』以含攝得有漏種習的種子賴耶識為本,從種(識)生 現,一切從賴耶生,成為一能變說。真諦譯傳的『攝論』,確是這樣說的;玄奘 譯的也是這樣。真諦說有「解性賴耶」──阿賴耶的真淨義,所以後來與地論系 合流。

  三、繼『瑜伽』「本地分」而起的,是傳為彌勒造的「攝抉擇分」,引用了 全部的『解深密經』 。依經說:阿賴耶識執持種子,賴耶是虛妄的現行識。見分 起相分為唯識現,所以是現行(三能變)識能變。世親晚年所作的『三十唯識論 』,就是依此「抉擇分」的體系,對八識的所依、所緣、心所相應等,依『瑜伽 論』而集成更嚴密的論典。這是重於『解深密經』的,代表了世親獨到的唯識學 。玄奘所傳,屬於這一系。玄奘從戒賢、勝軍等學,於唯識十大論師的注釋外, 更有『唯識抉擇論』等。玄奘與弟子窺基,糅合眾說而傳出的『成唯識論』,實 [P250] 為當時護法、戒賢等學說的總和。

  從傳入中國的三系唯識學,與玄奘所譯的論典去看,認為:『瑜伽』是攝引 經部(及有部)入大乘的,通含大小。大乘不共的唯識學,彌勒的『莊嚴論』( 還有『辨中邊論』),說如來藏法界,貫通了真常論。等到無著的『攝論』,已 不注意如來藏說,真諦僅有「解性賴耶」說。到世親,重瑜伽中造『三十唯識論 』,到玄奘傳譯的『成唯識論』,不再說如來藏了。西藏傳說:宗承陳那因明學 的法稱,所說的唯識。更進而說僅有六識,阿賴耶識是方便假立的。這不但回到 學通大小的『瑜伽』「本地分」,竟同於經部了。西北印的經部瑜伽師。從接近 真常,而又退回固有的思想系,從中國所傳的唯識三系中,明白的表示出來。

  彌勒、無著、世親學,本弘傳於阿瑜陀。西元四八0頃,笈多王朝分化而趨 於衰落。傳說帝日──鑠迦羅笈多,在摩竭陀創建那爛陀寺,實就是塞建陀笈多 (四五0──四八0頃)。接著,塞建陀的兒子,摩竭陀系的佛陀笈多(四八0 ──五00頃);這樣的六帝相承,那爛陀寺都有增建,成為六、七世紀中,大 [P251] 乘佛教的領導中心。各方的學者,到此來弘化,也到此來修學。玄奘說;「五印 度境,兩國重學:西南摩臘槃國。東北摩竭陀國」;所以摩竭陀為東方的重心。 陳那,作因明論於安達羅的瓶耆羅;西藏傳說是南印度人,作論、專修、入滅於 烏荼。陳那弟子護法,為南印的建志補羅人。護法有弟子戒賢與法稱:戒賢是東 印的三摩呾吒人;法稱是南印人。又世親的弟子安慧,是南印人。安慧的弟子月 官,是東印伐羅那彈那人。採用安慧學而作『中論釋』的德慧,『西域記』稱為 「南印菩薩」。所以重因明、毘曇、唯識學的,陳那與安慧二系,可說都是東印 與南印沿海一帶的大師,以那爛陀寺為中心道場的。玄奘所傳的,雖說專宗護法 ,其實是糅合這二系,大成於東方的唯識學。代表西方系的,如堅慧曾在伐羅毘 (摩臘媻西北)造論。勝軍是蘇剌陀人(伐羅毘西北),玄奘就跟他學『莊嚴經 論』。真諦為優陀延人(伐羅毘東),譯過『攝大乘論』的達摩笈多,是摩臘媻 人。從阿瑜陀向西南,為正量部的化區。正量部立不可說我。與如來藏說類似。 所以這一帶傳出的唯識學,都接近於真常大乘。不過,真諦是重論的。代表初期 [P252] 而流入北印的菩提流支系,所譯而一向看作世親論的,共有八部,都是經的注釋 。在彌勒學系中,這是重經的北方派。

  

八 大乘禪

  真常的唯心的經論傳來時,大乘禪觀也同時傳入。其中菩提達摩一系,在中 國有非常的發展,演化為禪宗。依唐初傳說:達摩為南天竺(或說是「波斯」) 人。劉宋時(約四四0頃),從南天竺經海道來中國江南,其後才渡江到北魏。 這一傳說,大體是可信的。因為此宗一名「南天竺一乘宗」;而達摩在北魏傳禪 ,用宋譯的『楞伽經』來印心,不用菩提留支的魏譯『楞伽』(宋譯更富於真常 的特色,如立「真識」,說「藏識海常住」,都與魏譯不同)。禪宗初稱「如來 禪」,也出於宋譯『楞伽』,魏譯是名為「觀察如來禪」的。達摩所傳的禪法, 當時曇林敘錄為二入、四行。一、理入,是以凝住壁觀,不落凡聖有無的方便, 悟入「含生同一真性」。二、行入,就是四行,是見於實際的事行。在悟入以後 [P253] ,起心接物時,能正念現前,不為怨瞋會、愛別離、求不得的眾苦所惑亂。更要 與真性相應,而修布施等六度大行。這樣的做到動靜一如,自他俱利。「含生同 一真性,客塵障故」,為本具如來藏的教授,所以達摩的禪觀,代表南印度直體 真常的如來藏禪。他的「凝住壁觀」,後世有九年面壁的傳說。南方的禪者。都 在壁上作曼陀羅(此名不限於密宗),而後諦心觀察。所以達摩的壁觀,也可看 出南印度禪師的風格。中國古代的禪宗,為了禪宗的傳承譜系,說達摩繼承了罽 賓的禪系(因為罽賓的禪系,中國略有傳承的次第可求)。於是或者說:達摩就 是傳天竺頓教到罽賓的達摩多羅。但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同時,而佛大先早在五世 紀初就死了。或者說:達摩繼承師子尊者以後,為二十八祖。不知罽賓滅法的彌 羅崛,殺害師子尊者的,為西元五世紀末人。那時,達摩來華已半個世紀了,怎 會是師子尊者的後裔呢!得達摩禪法的,是慧可(或名「僧可」)。

  與達摩同時先後,從陸道而來北土的禪師,有佛陀與勒那摩提。佛陀於孝文 帝時就來了,後又隨帝(遷都)來洛陽,門下有道房與慧光。著名的僧稠禪師, [P254] 是道房的弟子。中天竺的勒那摩提,深明禪法,就是『十地論』與『寶性論』的 譯者,弟子有僧實。據說:慧光本從佛陀受禪,後來才從勒那摩提受『十地論』 等。有的說,慧光與道房,都是勒那的弟子。作為地論宗與律宗大師的慧光,最 值得注意。他是受禪法而又不離文教(並重視戒律)的,傳承「法性能生一切法 」的大師,不屬於菩提留支系統。慧光與佛陀及勒那摩提的關係極深,與同時由 南方傳來的達摩禪法,可能相近。不但達摩門下的六祖說:「自性能生萬法」; 從慧光所傳而發展成的華嚴宗,也說「性起」,後人且有教禪一致的傾向。甚至 在傳說上,也大都近似:如佛陀稱「少林祖師」,達摩也傳在少林寺面壁。佛陀 度二弟子,達摩也有二沙彌。勒那與菩提留支的意見不合,達摩也傳說為留支所 害。勒那弟子慧光,達摩弟子慧可,本名神光。總之,達摩與勒那,都是南方真 常大乘的禪者,與傳承學出北方瑜伽的菩提留支,是有距離的。當然,達摩弟子 慧可,重於不落名相的禪的悟證;而勒那弟子慧光,重於不離名相的教的建立, 也有不同的所在。 [P255]

  

九 後期的中觀學

  印度的中觀大乘,龍樹、提婆以後,是相當衰落了。在真常大乘勃興中,傳 為龍樹弟子的如來賢(又名龍叫),弘揚唯心中道。被稱為提婆弟子的羅羅, 開始以「常樂我淨」來解說『中論』的八不,這都可見傾向於真常唯心了。要到 世親以後,僧護的弟子──南印度坦婆羅的佛護,與摩羅耶王族清辯出來,中觀 學方又中興起來。化區在南印,與中印度的瑜伽唯識對立,引起了中觀與唯識, 空與有的諍論。佛護的再傳弟子月稱(約在護法與戒賢時代,六世紀),不滿清 辯的引用世俗的因明,自立比量,所以自稱「應成」,而分為兩派。月稱一派, 在西藏有最崇高的地位。等到波羅王朝成立,佛教的重心東移;那爛陀的教學權 威,開始衰退。中觀大乘在南印度,也同時衰落了。清辯的中觀派,都在東方盛 行起來。如智藏、靜命(及弟子蓮華戒)、獅子賢等,都是東方的中觀大師,與 密乘相結合的。 [P256]

  自羅什以後,龍樹論在中國,也還有譯出的。如陳真諦譯的『寶行王正論』 (藏傳名『寶鬘論』);魏毘目智仙(五四一)譯的『迴諍論』;唐達摩笈多( 六0三頃)譯的『菩提資糧論』等。這些,都由無著、世親系的譯師附帶譯出, 可見當時印度中觀學的衰落。趙宋施護譯的『六十如理論』,『大乘二十頌論』 ,也都是龍樹重要的論典。說到印度後期的中觀學,清辯的『般若燈論』,唐明 友(六三0──六三二)譯;『大乘掌珍論』,唐玄奘(六四九)譯。施護譯的 『廣釋菩提心論』,是蓮華戒造的。此外,佛護、月稱、清辯、靜命、師子賢等 論典。都不曾譯出(卻傳入了西藏)。這由於晚期的中觀盛行,都在東方,那時 唐室中衰,僧侶的往來,由漸少而中斷了。僅有的來中國弘化的那提(六五五-- --六六三),又為玄奘門下所嫉忌而無法傳譯。據當時的道宣說:那提是中天竺 人,曾去南印,師子國,是龍樹系的學者。他「所解無相(空義),與(玄)奘 碩反」。稱讚他為:「大師隱後,斯人第一」。可是他帶來的梵本,被玄奘門下 帶走了。那提「乃三(次)被毒,再(次)充南(洋群島的遠)役」,真是法門 [P257] 的損失!

  

十 祕密教

  秘密教的傳宏,初與罽賓區的瑜伽師有關(佛陀跋陀羅所傳的小乘禪觀,集 成於四世紀,就稱為「圓滿清淨法曼陀羅」,分二種次第來修習),其後發達廣 布到全印。要在密咒盛行的區域,密法才容易流傳;印度雖通行咒術,而烏仗那 是「禁咒為藝業」的特區。西藏傳說:僧護以前(四世紀前),烏仗那的人民, 就有修密行而得成就的,但還在潛行時期。到僧護時,事部與行部,始顯著的流 行。依帛尸黎密帝羅(三二0頃)來華,譯出『大灌頂神咒經』而說,事部的流 行。至少為三世紀中。魏譯(五一三頃)『楞伽經』「偈頌品」(宋譯缺),就 有佛及化身三十六說,與『金剛頂經』的三十七成身相合。那末瑜伽部的傳出, 非五世紀不可。行部的『大日經』,重於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瑜伽 部的『金剛頂經』,重於修顯,多用唯識義,這都是成立在真常唯心基礎上的。 [P258] 如約四法界說:事部是事法界,行部是理法界,瑜伽部是理事無礙法界;還有事 事無礙法界,當然就是無上瑜伽部了。元代從西藏傳入的「演揲兒法」(無上瑜 伽),就以為是事事無礙的。以男女和合為特徵的(或用智印,或用業印)無上 瑜伽法,實在悠久得很。譯真常大我經的曇無讖(四一四──四三0),『魏書 』說他「善男女交接之術」。隋闍那崛多(五九五)譯的『大威德陀羅尼經』, 就說到「於一夜中已得是法」的法門。但據經說:罽賓佛教的遭受大破壞(五世 紀後半世紀),就是為了這個,所以經上痛心說:「此是因緣,滅正法教」。玄 奘(六二九──六四五)、義淨(六七一──六九五)西遊,知道有密法,還沒 有發覺到無上瑜伽。開元三大士(七一六──)來,還沒有傳授無上瑜伽。所以 無上瑜伽在印度的公開盛行,被認為最高的佛法,不會早於七世紀的後五十年。

  來中國傳譯密典的,陳、隋間開始多起來。如烏萇的那連提耶舍,犍陀羅的 闍那崛多。到盛唐,密風越來越盛,對於佛頂尊勝、不空索、千臂千眼、如意 輪,傳譯的次數特別多。譯師中,南印度的菩提流志(六九四來);義淨(六九 [P259] 五回),傳譯較多。北方的嵐波、迦溼蜜、罽賓(唐代指迦畢試)、貨羅及于 闐來的,也多少傳譯(當時的北方,佛法已衰落了)。中印度的阿地瞿多(六五 二),在長安建立了陀羅尼普集會壇,譯出『陀羅尼經』,對於密法的組織、傳 授,才算有了規模,這是中印度傳來的。西元七一六年,善無畏來傳行部(胎藏 界)的『大日經』。他從中印度那爛陀寺的達摩多得法。傳說達摩多就是玄 奘在北印度磔迦國所見的長壽婆羅門,也就是龍智。被稱為中天竺釋種的善無畏 ,實為曾作北印度烏萇國王的塞迦族。他的「大日經供養次第法」,據弟子不可 思議疏說,是在犍陀羅金粟王(迦尼色迦王)所造塔邊,從文殊在空中所現的而 傳出來。依此人、法的地點去考察,說大日法門,為曾住北印的龍智所傳出,實 無不可。中印度的金剛智(七一九來),從南天竺的龍智學,傳出『金剛頂經』 (金剛界)。金剛智弟子不空,回印度去求法(七三二年),在師子國,見到普 賢阿闍黎(或說名「寶覺阿闍黎」),請開十八會法。而法高等的表奏說:「( 不空)和上又西遊天竺、師子等國,詣龍智阿闍黎,揚榷十八會法」。那末普賢 [P260] 就是龍智,曾經南行到錫蘭了。傳入中國的密宗,稱為兩部大法(胎藏與金剛, 就是行部與瑜伽部),都與龍智有關。從傳說中,見到密法由北而南的史實。遲 一些來華的般若(七八六來),曾在南天竺,從達摩耶舍受密法。然密部的無上 瑜伽,在提婆波羅父子時代,傳說龍智大為宏通。中印度東方的密乘,要到宋初 才有所譯出,但沒有宏通。所以,中國及傳入日本的密宗,主要為前三部,而無 上瑜伽,只能求之於西藏了。 [P261]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