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上編之三『勝鬘經講記』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正釋
甲一 序分
乙一 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一切經典,可分三分,即序、正、流通。序分,是敘說法會發起的因緣。 由此因緣而開始說法,即為正宗。說法,不但為當時的聽眾,還遠為未來的眾 生,所以末後有流通分。這是一切經的一般體裁。

  序分又分通序、別序。通序,是一切經所共同的;別序,是每一經的各別 發起因緣。這通別二序,又稱為證信與發起。證信序,是結集經的敘述語,以 表示不是杜撰的,而是親從佛聽來的,從佛弟子展轉傳下來的。其中,敘明時 間、地點、有什麼人在場同聽。記載翔實,確實可信。所以龍樹智論說:『說 時、方、人,為令人生信故』。 [P21]

  「如是我聞」指法,指這部經典,為我親從佛所聽來的。如是,有信順的 意思,如說:如是的!就表示信得過;假使信不過去,就說不是這樣了。佛法 無論深淺,一律要以信心為先。同時,佛說是這樣的,佛弟子傳下來,大家都 說是如此的,彼此沒有異議。所以,如是又含有無諍的意思。佛法本無實我, 但隨順世俗有假名我,假名說我。依緣起法相說,依耳根發耳識而成聽聞。但 不離根識而安立假我,假我是總,根識是別,廢別取總,所以說我聞。

  「一時」,指說法的時候。各地的時間不同,曆法不同。佛法遍傳於各地 ,所以不指定某年、月、日,總稱一時。簡單的說,就是感應道交、法會始終 的時間。

  「佛」,指說法主。梵語佛陀,簡稱為佛,義為覺者。覺有二義:一、覺 悟,是覺悟宇宙人生的真性。二、覺察,是覺了一切事相。正覺法性,聲聞緣 覺也是有的;不過佛不但是正覺,而且普遍覺了世出世間的一切法,名正遍覺 者(即三藐三佛陀)。約事理說,佛是具足了覺悟、覺察、而於覺究竟圓滿的 [P22] ,若約自他說,佛不但完成了自覺,且覺悟於他;自覺覺他而究竟圓滿了的。 所以,佛陀的大覺,應著重於無師自悟的創覺,不同聲聞的依佛而開覺;更應 著重於普遍一切的明覺,不同二乘的覺了少分。佛是通號,凡能具足覺察、覺 悟,以及覺自、覺他、覺圓滿者,都名為佛。但此中所說的,指釋迦牟尼。因 為約現在的這個世界說,唯一佛無二佛。說到佛,就知是釋迦牟尼了。

  「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指佛教化的住處。舍衛實是城名,國名為憍薩 羅。舍衛城是憍薩羅國的京城。舍衛城,是六大城之一;佛在此說法的時間很 長,傳說有二十五年。此地,離佛故鄉的迦毘羅衛不遠;佛的祖國,就是屬於 憍薩羅的。舍衛的意義,是有名聞。印度古代,舍衛是極重要的大城,為文化 、經濟的中心。人材濟濟,物產豐富,有名於當時,所以叫舍衛。在舍衛國城 南,約三四里地方,有祗樹給孤獨園。園的梵語是僧伽藍,即僧眾住處,有山 水,有樹林,出家眾都住這些地方,所以印度的僧寺,都名僧伽藍。祗樹,是 祗陀太子的樹。祗陀是王太子,園門處的樹木,是屬於他的。給孤獨即須達多 [P23] 長者,為舍衛城的首富,多作慈善事業,特別救濟孤獨無依者──少而無父母 的孤兒,老而無子女的獨漢──所以人們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園是長者造的 ,樹是太子布施的,所以合名祗樹給孤獨園。

  一般經的通序,此下還敘列有諸大阿羅漢,或千二百五十弟子,或有大菩 薩,諸天龍神等,為在場的聽眾。本經沒有同聞眾,因本經正宗,在阿踰闍國 說:當時的聽法眾,也不在祗園內。所以敘說佛在祗園時,對於同聽眾,略而 不論。

  
乙二 發起序
丙一 外緣發起
丁一 論女德共商接引 『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謂言:勝鬘夫人,是我之女,聰慧利根 ,通敏易悟,若見佛者,必速解法,心得無疑;宜時遣信,發其道意。夫人白言 :今正是時。』 [P24]

  此下是發起序。有二:一、外緣發起,即由王及夫人的助緣引發。二、內 因感悟,即由勝鬘夫人自己過去的善根,見佛聞法。外緣發起中,先論女德共商 接引。

  「波斯匿王」,是憍薩羅國的國王,譯為勝軍。「末利」即鬘。戒律中說 :末利夫人是迦毘羅衛國的大名長者的使女,出身貧苦。一次,見到佛,生歡 喜心,作微薄的供養。她在大名長者的花園內做事,勝軍大王某次到花園來, 末利照應得很週到,王知道是大名長者的使女,就向長者求為夫人。末利夫人 突然的幸遇,自覺為供佛的功德,從此信佛甚深。由於夫人信佛,也就引王信 佛。「信法未久」,約信解大乘法說。在本經以前,佛在給孤獨園,將說法鼓 經時,王及夫人,擊鼓奏樂來聽法。佛說:我今將擊法鼓,即宣說真常大我的 法門。在這次法會中,王及夫人對真常妙有的法門有了真切的信解。信法不久 ,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兒。父母對了女,是特別愛護的,當然也願望女兒能見佛 生信。當時、勝鬘夫人早是遠嫁到阿踰闍國去了。夫婦倆「共相謂言:勝鬘夫 [P25] 人是我」們的「女」兒,而且她是「聰慧利根,通敏易悟」的。隨聽而能明了 ,是聰;隨意識的觀察而能抉擇是非,是慧。聰而又慧,所以她的根性是銳利 的。通是無礙滯,即聽到什麼,就能了解什麼。敏是迅速的悟解──如常說的 敏感,敏捷,敏悟,都有速疾的意義。由聰故通,由慧故敏,利根所以易悟。 聰慧利根,是讚他的性能;通敏易悟,是讚他的慧用。這樣的利根敏慧,「若 」有機會「見佛」聞法,那「必」然的會迅「速」的悟「解」正「法」,而「 心得無疑」。無疑,淺一點說,是堅定的信解;深一點說,就是證悟。但勝鬘 夫人不在舍衛國,而在阿踰闍國,「宜」乎及「時遣」人送「信」給她,引「 發其道意」──即對佛法生起信心來。在討論這問題時,是以王為主體的,所 以「夫人」就歡喜的「白」大王說:對的!「今正是時」,應該馬上派人送信 去!

  
丁二 遣信使發其道意 『王及夫人與勝鬘書,略讚如來無量功德。即遣內人名旃提羅;使人奉書,至阿踰 [P26] 闍國,入其宮內,敬授勝鬘。』

  「王及夫人」這樣決定了,立刻就寫一封給「與勝鬘」夫人的「書」信。 在信中,「略」為「讚」歎「如來」的「無量功德」。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在書信中,當然不能詳說,只好簡要的告訴她,引發她的敬信。信寫好了, 「即遣」宮「內」的使「人名旃提羅」的送去。旃提羅,不是個人私名,即內 監,也就是黃門的通稱。「使人奉」了王及夫人的「書」信,即「至阿踰闍國 」去。阿踰闍國,是憍薩羅的東都;意義為不可克,即城垣堅固,是不易為敵 人所攻破的。城中有王,名有稱王,即勝鬘夫人的丈夫,這也是屬於波斯匿王 統治的。使者到達阿踰闍國後,即直「入」王「宮內」,將波斯匿王及末利夫 人的書信,恭「敬」的「授」與「勝鬘」夫人。

  
丙二 內因感悟
丁一 奉書歡喜 『勝鬘得書,歡喜頂受,讀誦受持,生希有心。』 [P27]

  此下說勝鬘夫人的內因感悟。勝鬘在過去生中,深植善根,所以一遇波斯 匿王與末利天人的外緣引發,即能見佛開悟。「勝鬘得」父母的來「書,歡喜 頂受」。頂受,形容以恭敬心接受父母的來信。家書抵萬金,所以心生歡喜。 「讀誦」書中的文句,「受持」而不忘書中的文義。對於書中的略讚如來無量 功德,勝鬘過去雖曾久修菩薩行,然現生卻還沒有聽過。由於過去的宿根深厚 ,所以一聽到讚歎佛的功德,即「生希有」難得的「心」想。

  
向旃提羅而說偈言:我聞佛音聲,世所未曾有,所言真實者,應當修供養!

  印度的習俗,遇見尊長,總是說偈稱讚。旃提羅是內監,本用不著說偈的 ,然因為他是代表父母來的,而送來的書,又是讚歎佛功德的,所以勝鬘也「 向旃提羅」「說偈」。偈,梵語為伽陀,等於中國的詩。勝鬘說:「我聞佛音 聲」,覺得這是「世」間「所未曾有」過的。父母送來的書信,是用文字寫成 的;文字是代表語言的。所以勝鬘見到信中的文字,即等於聽到父母的語言, 因文字而間接的聽到,所以稱為我聞。聽到佛名,或聽到三界無常,有漏皆苦 [P28] ,即會深生感動,身毛皆豎,而生起希有難得想,這是久習善根的明證。勝鬘 又說:書中「所言」的佛功德,如是「真實」不虛的話,那你對我是大有恩德 的,我勝鬘「應當」敬「修供養」。據梵文的本意,應譯為「我當賜汝衣」。 就是說:如果確如你(旃提羅)持來的書中所說的,那末,我送件衣料犒勞你 。供養,不限於對尊長;對平輩或下輩,也可以說供養。如供養三寶等,那應 說:「恭敬供養」。

  
丁二 感佛致敬 『仰惟佛世尊,普為世間出,亦應垂哀愍,必令我得見。』

  勝鬘夫人聰慧利根,才聞佛的功德,就知道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佛的出現 世間,但有誠懇的信心,就可以見佛聞法。所以即誠懇的求佛降臨。「仰惟」 的惟,即思惟的意思。思惟父母、三寶,約尊敬的意思說,稱為仰惟。如約自 謙的態度說,稱為伏維。「佛」為一切世間所恭敬,故名「世尊」。當時,佛 雖住舍衛城,然佛不單是為了舍衛城的人,而是「普為」一切「世間」而「出 [P29] 」於世的。佛既以大慈大悲為本,普為一切眾生而出於世,即必然的慈悲普應 ,難道沒有自己的分嗎?所以,我以誠敬心,清淨心,思慕佛的功德,佛是「 亦應垂哀愍」的。垂是自上而下,哀愍,即慈悲。這是說:佛也應以慈悲心來 下度於我,而「必令我得見」於佛的。這不但表示了勝鬘的信敬,更顯出了勝 鬘的利根,深刻理解大乘的深義。

  
『即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普放淨光明,顯示無比身。』

  上是感,這是應。佛是無感不應而從不失時機的。所以,「即」在勝鬘夫 人「生」起求佛慈悲,使我得見的思「念時」,「佛」即「於空中現」身了。 勝鬘居深宮中,因為她的誠信懇到,所以佛以神通來化,在高空出現。如來現 身空中時,「普放淨光明」。佛身生有丈光相;但在教化眾生的時候,又時從 毛孔眉間等放光明,以表示大法光明的普照世間黑暗。在清淨的光明中,「顯 示」佛的「無比身」相。佛身微妙,無可為比。顯示,即顯現這無可比喻的佛 身,而使勝鬘等得見。 [P30]

  談到見佛,還可以有各式各樣的:一、與佛同時出世而見佛,這是一般的 。二、如勝鬘見佛,因勝鬘根熟,誠信求見,於是祗園的如來,即於定中,以 無作神通力,來阿踰闍國的王宮上空。等到法會圓滿,佛又放光,『足步虛空 ,還舍衛國』,可見這是如來乘通而來的。這樣的見佛,不但是勝鬘一人見, 宮女們也是見到的,這都是生在佛世的。如來涅槃後,即大多由眾生自心所現 見的。如遇到恐怖的時候,憶佛念佛,因而見佛的;或因定心清淨,在定中見 佛的;更有因思慕如來而夢中見佛的;或恍惚中見佛的。夢境,幻境,就是定 境,也著重於自心所現。如般舟三昧經說:修般舟三昧而現見阿彌陀佛。行者 即思惟:佛既沒有來,我也沒有去,純由自心而見,所以自心見佛,自心作佛 。這與生在佛世見佛,或感佛現通來化的見佛,略有不同。

  
『勝鬘及眷屬,頭面接足禮,咸以清淨心,歎佛實功德。』

  「勝鬘及眷屬」,如宮女等,同時見到空中顯現的無比身。都一致的向佛 行「頭面接足禮」,即是頂禮。以自己最尊的頭面,去接觸對方最低下的足, [P31] 這是表示恭敬的最敬體,是身業致敬。佛於空中現身,勝鬘和她底眷屬在地上 ,怎能以頭接觸到佛足呢?依經末所說:『世尊放勝光明,普照大眾,身昇虛 空,高七多羅樹,足步虛空,還舍衛國』;可見佛還是從空而下到地上的。否 則回去時,何必身昇虛空呢?經中但說現身虛空,而沒有說到地面,不過經文 簡略而已。「咸以清淨心」,這是意業致敬。「歎佛實功德」,這是口業致敬 。本經雖稱勝鬘夫人說,但實不限勝鬘一人,勝鬘是個領導的代表者。見佛、 禮佛、讚佛等,都是勝鬘和她底眷屬所共作的。

  上來約事淺說。如約義深說,那末勝鬘是無始來蘊界處中的勝功德相;悲 心為本稱女;總為菩提心。這是由於善知識的般若(母)方便(父)所熏發, 成習所成性,如父母所生。遠嫁阿踰闍國,即菩提心芽,為極難破除(不可克 )的生死雜染所礙,未能還到故鄉田地,如法華的窮子流浪一樣。但菩提心熏 習成熟,展轉增勝,名利根易悟。這由於善知識的外緣熏發,菩提心功德增長 ,以有漏修慧,趣向臨入於真如,即誠求見佛。剎那第一義空智現前,如來藏 [P32] 出纏而法身顯現,名佛於空現。具無邊稱性功德莊嚴,即光明無比。以菩提心 為主的勝鬘,及相應無漏心所功德的眷屬,與如如法身契合,名為接足。三業 相應,而稱歎佛德,即宣示自證心境。這所以為佛所攝受,為佛所授記了。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