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生活上的應用
呂勝強居士
葉玉靜整理
學習佛法是逆著人性往上跑,
逆著貪瞋癡往前推,
所以要善用時間,努力用功。 --呂勝強
(一)、前言:從思想到生活
如何把佛法的思想。正確運用在知見上,是學佛迫切的問題。因為佛法是理智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篤行為主,必定是內在有體證,而在身心上有實踐。雖然佛法極高深,而必基於平常,「必」是必定,能實踐的不二之門。同時,理論與修證,也都應以表現於實際事行來衡量。此次佛法度假的開幕式中,仁俊法師即指出應從身語意下手,而一九九五年,印順導師在慈濟也曾開示,修行須先反省自己,不可有一絲一毫輕視別人的念頭,作為理論與修證並重的例子。
(二)、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法:正知(見) 正信
正行
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其次第;從正確的知見,透過自己的觀察、自己的實證,發現其確然如此,自然會產生一種信心;此信心,在「心所」中有一種想要完成它的一種力量,此力量會持續堅定擴大,直到實踐為止。
印順導師曾指出:「佛法的信奉者,應生起軌範身心,淨化身心,解脫身心之德用。」正是這個意思,這裡有若干重點,依序臚列:
一、正信而汰除不純潔的迷信:正信依於正見
學佛者經常有一種迷思,以為早晚拜佛、持咒、拜懺、放生、課誦就是修行,說是,也不是;許多在佛學團體中的人,一出社會便消失在佛法的大海中,足證宗教行為的認知有所侷限。
二、正見不是知識,而是化正確知識為自己的見地
所謂「正知」,即是佛法所說的正見、正思惟、正觀、如實知;把正見化為一種力量,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煩惱,而最重要的是從面對自己、了解自己、觀察自己下手。從五蘊上觀察自己,也就是要認清「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與行為,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在思想上,執著我見,在情感上,染著我愛,在意志上,存恃我所。能從五蘊上觀察自我,看見受、想、行、識與見、愛、慢、無明的相對關係,就可以認清煩惱的根源,用「苦、集、滅、道」的思惟方法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事實上,從佛陀初轉法輪始,就是以直接面對自己,從苦集滅道上來深刻認清自我的煩惱,確定善惡之因果是自力創造而非他力,由此見到人生的光明面與積極性,便會產生非常清淨的信心。
三、心淨為信,一念淨信現前,心中充滿清淨、安定、與喜樂
在聞思修的次第中,若能在知見或蘊處界上,能作更深刻的觀察,則能聞所成慧,也就是信心成就。有正確知見,即有清淨信心,合理的行為會成為改善過去,開拓未來的力量;同時,堅信盡自己的努力向上,不因現在的遭遇,而動搖離惡向善的決心;並深切明瞭知與信,此中有如是因如是果之關係。一九九四年印順導師為佛教清涼文教基金會的幹部開示,以對佛法的信心,是由自我五蘊的觀察,確定正確的知見所得的信心。這個信心是不可顛破,天翻地覆我仍是信。因此,佛法是從生活中受用,而非高深哲理的理解、
四、正行: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有了信心,即會引發願欲,誓願依法而勤行,內心充滿想要完成它、實踐它的動能,時時刻刻念茲在茲,立志去完成它,此即信心的功能,也就是把自己的正見作為自己發願去完成之,而不停留在概念之中。有正見,正思惟就會產生要完成之的正行,並在身口意上面實踐之。
- 從情感上向上解脫的,會朝向梵行勝。
- 從知見上朝好發展的,會走向意念勝。
- 從意志上鍛鍊自己的,可以勤勇勝。
因為人人因緣不同,有的從自力行的戒定慧入手;有的從利他行的布施、持戒、忍辱入門。所以說,聞所成慧是信成就,思所成慧是戒成就,修所成慧是定成就,最後證得無漏慧,這就是四不壞信。印順導師曾說:「在修行中,戒是聖道的基礎,戒是性善,透過宿習,所引發之性善力生起,有勇於為善,抗拒罪惡的力量。」以戒為信的基礎,努力精進不斷學習,先以習成性,後以性成習,自然會產生與佛法相應的力量。導師往昔曾在閩南佛學院,未幾即當別人的導師,其自稱自己有「大慚愧心」,德學高深如此,卻勇於自我反省,對後學的我們,產生莫大的啟迪作用。
綜上所論,多是印順導師的指導。下面則是個人體會,略說如下:
有了正見,有了不退的信心,願在生活中有所受用。如何抉擇,因緣不同,路徑自異,如同學佛,有取菩薩道、正常道、有行南傳佛法、阿含教法、三法印解脫道。知見奠立,信心堅強,實踐時也可以有完整次第。
-
正常的經濟生活:具足正命、方便、守護、善友首先,基本生活無後顧之憂,有錢財進出得當,要有好的善友、法友。不論在家出家都可以護法、弘法。印老一九八三年說:「在家出家乃一體」。有好的在家人,才有好的出家人,摒除僧尊俗卑的成見。法友之間,要互動互勉,相互扶持。
-
善於利用時間:養成定時閱讀經論及靜坐的習慣
「佛法甚深」故須日日親近,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學習佛法是逆著人性往上跑,是逆著貪瞋癡往前推,所以要善用時光,努力用功,此及印老說「在閱讀經書中,聖道可以照顏色。」
-
獨處及參加團體活動時,保持警醒性的反觀自己修行須先自省,批評別人容易,反省自己困難,別人的問題,我們多少會有,只是輕重不同。
-
立願建設佛化家庭(團體)
建設一個以佛法為中心的團體或家庭,使佛法能與大家分享。
-
正語的實踐
1、個人、家庭、團體、社會、媒體不正語,增長眾生的煩惱。所謂誠於衷而形於外,不誠於衷自然不形於外,此乃不正語。
2、不正語是「見諍」與「欲諍」的產物,是人我間最頻密的五蘊互動關係,也是思心所所產生的,故三思而後行。
3、語業發動的次第:是由觸- 受 想 思
語業,六根觸及外境,生起感受,產生各種反應。
4、運用「想」與「思」來延後「受」
用正知見,產生正思惟的抉擇力,延緩情感衝動,語言的表達要慢一點。
5、調伏虛談閒聊的慣習
非聖賢無益之言與言不及義的話少談。
6、避免沒有理由之搶話、插話,容許交談之中的沉默留白。
7、「家庭」中的正語甚難,但卻為修行最好的道場。
8、「團體正語」五法:
時:適當時機
實:如實對話
義饒益:有助善法之增長及煩惱之消除
柔軟:愛語、法語
慈心:悲心、不起瞋恚情緒
時時刻刻以「微觀」角度,來面對現實生活。
無常,就是不執著擁有什麼,也不在意失去什麼。所謂無常-無我(無我慢)-得涅槃,是三解脫門,也是無常進無願門。一切是「積聚必消散,崇高必墮落。」。如此,在匱乏狀況下,只要方法正確,有正當如法的因緣,自然會湧出永不失望的信心。人有三勝德,只要正見慢慢增強,就不墮三惡道,保證在人間,可以一世比一世好,一世比一世圓滿,一世比一世更能幫助人。生命有限,故須珍視創造性的生命動力,從零出發,不停的學習。往者已矣,來者不可追,只有當下是可以掌握的。印順導師也強調珍惜每一個當下,把握時間,因為那一刻即有可能就是開悟的瞬間。能夠珍惜,也才能如實面對不圓滿的環境,隨時保持覺醒的觀察力。如此一來,面對危機時刻、面對生死、病苦,才有能力善處,危機時刻往往最能檢驗自己的信心。弘一法師以「悲欣交集」辭世;佛陀入滅也說自己「如朽車」,危亂時,保持一心不亂,正信清淨是最重要的。
以宏觀來處理現實問題。生命是生理與心理,人、事、時、地、物的互動關係,經由觀察因緣的制約,逐漸淡化自我,一直到調伏我見及主宰欲,不突顯自我及自我的族群,切莫強化自我成就,自我實現。時常檢視自己六根接觸外境可能的薰染,調伏六根,讓煩惱不現起。學習不預設成見及不支配之聆聽接納態度。時時觀照自己,也不輕於人,是孔子:「我不知也,我空空如也。」及「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勿意是不自以為是;勿必是不必然如此;勿固是不堅持己見;勿我是不是非我不可。做到那裡,那裡就是完成,不瞻前顧後,活在當下。
-
七覺支掃描法
用七覺支做為檢驗身心的標竿,若對佛法無法喜,可從七覺支下手檢視。
-
慈悲行
效法佛陀的慈悲,從因緣觀的深化走向慈悲行的廣化。正是:「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的襟懷。
*
呂勝強老師,台灣高雄人,一九五二年生,淡江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曾任清流文化基金會學術組長,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監事,現任中華民國佛教護僧協會文教委員,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常務監事等。著有<人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重建阿含的地位與價值>等。
|